【部门解读】滁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解读

    发布时间:2021-08-31 14:58
    【字体:打印

    一、起草背景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对接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攻关时期,是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继续保位争先、建设现代化新滁州的重要时期。按照省、市有关要求,各有关部门要聚焦“十四五”中央规划《建议》和国家规划《纲要》对特定领域提出的战略任务制定专项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作为重要的民生部门,在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科学编制《规划》,描绘我市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蓝图并有效实施,对全面推进新时代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改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维护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全面开启滁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滁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根据《安徽省“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展望了未来五年滁州人社事业发展远景目标,提出了“十四五”人社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量化指标,部署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重大政策和改革举措,同时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明确了务实、可操作的专栏项目。《规划》中这些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对于在新发展阶段引领滁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制定意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作为社会宏观调控的重要参与者、社会管理的重要执行者、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维护者,“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全面完成“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市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后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人民群众对民生改善的期盼更加多元,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就业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等方面有待加强,基金平稳安全运行压力增大;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仍需提高等。在新时期如何在这诸多挑战中寻求滁州人社事业发展新机遇,编制好“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文件起草过程

    一是尽早筹划、落实组织。从2019年10月份着手谋划“十四五”规划工作思路、指导思想、重大项目等,2020年5月正式启动我局规划编制工作,制定了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建立了“1+1+6”(1个编制领导小组、1个规划编制专班、6个重点规划编制组)的规划编制工作体系,落实专人负责。参考了“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益经验并结合实际制定了编制工作的分工图和时间表,确保组织健全、责任明确、把握节点,有序推进。

    二是上下联动、部门协作。一方面,加强对上及友邻对接。在人社“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积极与省人社厅各职能处室及市内相关单位进行业务对接,交流规划思想,争取指导帮助,力求与省、市两级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和上级工作要求保持同频共振,提高人社规划工作围绕大局、服务大局的适配程度。自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以来,每月定期与省厅规财处、市发改委及友邻地市兄弟单位电话对接了解规划编制情况。专门2次赴省厅规财处当面请示上位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另一方面,听取多方意见。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注重征求多方意见、凝聚共识。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了市局各科室(二级机构)进行了5次专题研讨,凝聚大家智慧,将有益的建议不断充实到规划中去。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充分吸纳社会各界意见,多次线上线下征求各县(区)建言,吸纳意见20多条,凝聚各界智慧,切实将社会期盼、人民向往、基层需求的实用、实战、实惠的内容编制到《规划》中,使《规划》更接地气、更贴近实际。

    三是反复论证,精益求精。为了规划科学性和有效性,既符合省市规划的整体目标,又符合我市人社保障事业实际。认真研究我市社会发展的文件资料,多次深入到相关单位座谈调研,确实将全市人社发展工作底数摸清,数据搞实,目标定准。编纂工作期间,先后组织了5次专题研讨会,3次专门征求各编纂小组的意见,2次邀请省人社厅相关处室、省厅相关专家进行线上线下研讨,着重优化编制思路,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使规划工作细而又细、精益求精。

    在今年《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人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外公布之后,我们对两个规划中涉及人社内容再次学习,确保我局专项规划内容与上位规划保持高度一致。2021年7月底省厅规划正式发布后我局各责任科室围绕省厅规划对《滁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四五”规划》做了最后的修改完善,于2021年8月16日经局党组会研究通过后对外公布。

    四、主要工作目标

    一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业容量持续扩大,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就业竞争力更强,就业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到“十四五”期末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累计新增农业转移劳动力达25万人。

    二是城镇居民增收更加稳健合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高,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结构不断优化,与全省差距明显收窄,增长高于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超过 40%。

    三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公平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统筹层次、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基金运行安全可持续。到“十四五”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25.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均缴费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每年新增结余用于委托投资比例达 80%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37.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26.4万人。

    四是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更大素质更优。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更加强劲,人力资源与全市重大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产业布局实现同步推进。“十四五”末,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32万人、25万人。

    五是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更加深化。深入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继续推行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

    六是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矛盾预防、化解积极有效,工程建设领域欠薪形势明显好转,根治欠薪成果更加巩固,劳务派遣市场管理更加规范。力争“十四五”期间,年度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 92%以上,调解成功率达到 60%以上;年度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举报结案率达到 98%以上。

    七是调解仲裁办案机制持续创新。进一步完善调解仲裁工作制度,扩大实体化仲裁院标准化建设和基层调解组织建设规模,发挥多元化解劳动争议纠纷机制作用;围绕“一体化”与“高质量”,深化长三角区域调解仲裁战略合作;推进机构规范化、队伍专业化、办案信息化建设。

    八是公共服务更加均等、优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互联网+人社”大数据、大平台、大服务基本建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质量更高,市县级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全程网办。

    五、主要内容

    《规划》文本共10章,45章节,涵盖就业、居民增收、社会保障、人才队伍、劳动关系等7大板块,内设主要目标22项、重点工程项目27项,总计2万余字。《规划》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的目标定位、重点工作任务及重点工程项目、保障措施六个部分。

    《规划》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统一部署,充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江北新区、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惠民生与促发展相结合,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形成更稳健更合理的城镇居民增收格局,健全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造就规模更大素质更优的人才队伍,构建更和谐更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更均等更优质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全面推进新时代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改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面开启滁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规划》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服务发展大局、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四是坚持依法行政、五是坚持系统观念。

    《规划》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左右,推动形成更加稳健合理的城镇居民增收格局;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25.7万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公平可持续;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32万人、25万人;全市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更加均等、优质。

    《规划》提出了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即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健全多层次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健全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新格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增强服务区域协调发展能力。

    《规划》提出了六大重点工程项目,即就业创业促进工程、社会保障提升工程、新时代江淮英才工程、技工强市建设工程、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工程 、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

    《规划》提出了四项保障措施,即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推进法治人社建设、加强规划宣传引导。

    六、惠民利企创新举措

    《规划》结合人社工作实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针对“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重点任务,提出一系列新举措,实现了许多政策性突破,体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把握、系统贯彻和一体落实。针对实现高质量就业,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良性互动;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劳动者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就业扩容提质工程,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畅通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直达渠道;建设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针对完善社保制度,提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法定人员应保尽保;建立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推进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将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制度。针对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以引领高质量发展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导向,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开展新职业人才培养培训,健全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推进专业技术一级岗位设置。针对企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提出探索发布体现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特征的薪酬分配指引;探索事业单位主要领导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针对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数字仲裁庭、智能仲裁院建设,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人社领域的综合执法职能;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针对完善人社公共服务,提出建立健全人社标准化体系,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实施人社服务快办行动;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不变,实施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工程等等。

    七、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组织领导,分解规划目标任务,建立分工负责机制,压实规划实施责任。建立规划计划衔接机制,定期通报年度计划执行情况,通过计划执行推进规划目标任务完成。健全规划执行监测机制,科学设定监测指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估。构建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计监测体系,加快推进统计监测信息化建设,规范统计调查,加强统计分析,不断提升统计数据公信力,增强统计监测规划实施和服务事业决策能力。

    二是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加强“十四五”财政规划与人社事业发展规划衔接,健全工作运转和事业发展经费保障机制。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加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资金投入,支持重大项目实施,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完善财权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构建与事权匹配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经费分级保障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新办法、新途径。盘活存量财政资金,加强专项资金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三是推进法治人社建设。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推进法治人社建设,规范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执法监督,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作用,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推进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全覆盖,确保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有效。深入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权力监督,妥善处理行政争议。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治建设2021-2025年工作计划和“八五”普法规划,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提升普法宣传教育水平。

    四是加强规划宣传引导。将宣传工作与规划实施同步策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抓好规划解读,增进社会各界对规划战略思路、目标任务、政策举措、重点工程的认知。大力宣传各地推动规划实施的经验、做法和成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新闻宣传、政策宣传和典型宣传。创新宣传形式,拓展宣传阵地,增强宣传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舆情工作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积极营造有利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