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解读】滁州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解读

    发布时间:2021-11-15 14:43
    【字体:打印

    一、起草背景

    防震减灾是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把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放在治国理政的高度来论述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7月28日在唐山大地震四十周年之际考察唐山时,提出了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第三次会议,对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进行专门部署,深刻阐述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大意义、工作方针、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2019年1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就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这些都是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更是我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编制的重要理论支撑。

    2020年,滁州市发改委对我市“十四五”专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要求各专项规划要围绕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作出全面部署安排。要求专项规划必须从全局出发,在专业领域和系统内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要着力推动解决突出矛盾和重点问题。对防震减灾专项规划来说,就是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从“大应急、全灾种”管理体制要求出发,为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安徽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送审稿)》、《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滁州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代拟稿)》(以下简称“《规划》”)。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滁州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加快“大江北”建设的高速发展期,做好“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工作意义重大。

    总体考虑为:到2025年,初步建成以现代智慧防震减灾为标志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监测预测预警、应急响应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会民众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防震减灾事业基础更加坚实。

    三、工作目标

    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基本实现震后30秒内发出地震预警信息、3分钟内提供地震参数自动速报结果、15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初步建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格局,完成滁州市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工作,探测成果得到充分应用,完成郯庐断裂带沿线县(市)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和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作取得明显实效,实现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等基础设施抗御相当于本地基本烈度的地震;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创建供需对接、便捷智能、综合性的防震减灾智慧服务平台,提供高质量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产品,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

    四、《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共五个部分内容组成。具体如下:

    (一)第一部分为防震减灾工作成效与形势。包括“十三五”期间我市在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响应、科普宣传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十四五”期间防震减灾政策任务要求与地震形势概况。

    (二)第二部分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见前页)

    (三)第三部分为“十四五”防震减灾工作主要任务。共四个方面,16项主要任务。一是全面增强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主要包括:实施地震监测台站标准化改造,完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优化调整地震监测手段和方式,完善“三网一员”宏观观测体系建设;二是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主要包括:实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隐患调查、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完成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三是全面提升地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主要包括:完善地震应急响应预案体系。强化地震应急响应演练。提升地震应急响应信息化支撑能力;四是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主要包括: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机制,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创建,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综合场馆建设,实施防震减灾科普素质提升工程;五是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加强防震减灾法制规划建设,强化防震减灾法制宣传教育,完善防震减灾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四)第四部分为“十四五”防震减灾重点工程项目。初步确定的市本级“十四五”防震减灾重点工程项目共5项。一是建设“滁州市智慧地震台网及信息服务系统”。二是新增优化地震前兆监测手段。三是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和治理项目。四是新建、改建、扩建滁州市防震减灾科普馆。五是防震减灾示范工程项目。

    (五)第五部分为保障措施。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经费投入和人才培养4个方面提出了意见。

    五、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部门专项工作规划,依法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职能,明确各项目标任务的牵头单位和协作部门,确保完成规划重点工程项目。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防震减灾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责任制,建立健全检查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中期评估,加强评估结果的应用。要依法落实地震工作机构职能职责,优化人员结构,改善工作条件,确保防震减灾工作落到实处。三是保障经费投入。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和增长机制,将防震减灾重点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技术研发、科普宣传、公共服务和示范创建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价。四是强化人才培养。建设与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人才队伍,构建不同年龄层次、专业类型和科技特长的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防震减灾干部队伍,为建设现代化防震减灾事业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