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解读】滁州市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解读

    发布时间:2021-07-31 09:41
    【字体:打印

    一、起草背景:2020年7月,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做好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滁政办〔2020〕4号),要求市级专项规划与市发展规划同步部署,其中《滁州市“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由市商务局牵头编制,2021年6月底前印发。为确保规划编制质量,2020年10月,我局参照市直有关部门做法,经局长办公会研究同意,采取单一来源方式,委托滁州学院开展《滁州市“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滁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样板区的重要时期。紧紧围绕滁州市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抢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全球产业变革和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先机,在扩总量、提质量、增后劲上实现新突破。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方位参与长三角分工协作,全面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商务领域建设,努力开创商务领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三、文件起草过程: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以来,市商务局共召开了3次专题会议,就规划编制有关问题进行了充分论证和详细部署,各业务科室也多次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截至2021年6月底,滁州学院就规划内容3次修改完善,并赴各县市区商务局进行调研,听取各地意见建议。2021年7月16日,市商务局组织了规划编制专家评审会,评审组成员由市发改委、市委党校、滁州学院经管学院有关同志组成。评审组给出总体评价:由滁州学院编制的《滁州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切合滁州市实际,内容完整,编制规范,具有可操作性,原则上予以通过。

    四、工作目标:“十四五”期间,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推动商务领域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更加注重内贸、外贸、外资、外经联动发展,到2025年,限上企业达到1700家,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600亿元,年均增幅8%左右。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2亿美元,出口贸易规模保持适度平稳增长,全国百强外贸城市排位稳中有进。“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外商直接投资达80亿美元。累计实现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80家,其中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家以上。“十四五“期间,全市对外投资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累计达到2.5亿美元以上。

    五、主要内容:

    (一)提升区域消费高质量供给能力。

    “双循环”格局下,滁州市坚定不移“促消费”,持续在创新流通、提质增效上攻坚发力,不断优化商务发展格局,推进“互联网+传统业态”转型升级,持续发展新型业态,培育挖掘新消费热点,提升城市消费能级,扩大城乡服务消费,持续提升区域消费高质量供给能力。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大力培育限上企业。到2025年,限上单位达到1700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0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

    一是优化商业发展格局;二是提升城市消费能级;三是加快发展夜市经济;四是大力发展品牌经济;五是加快打造特色街区;六是加快发展为民经济;七是加快推动绿色消费;八是提速发展“互联网+”智慧新零售;九是提质发展跨界融合特色住宿餐饮业;十是积极推进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十一是大力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物流;十二是协同推进流通体系硬件建设;十三是优化流通体系软件环境;十四是鼓励会展商务消费;十五是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十六是扩大高质量家政消费;十七是引导健康养老消费。

    (二)拓展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十四五”期间,是滁州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样板区的关键时期,必须持续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推进安徽自贸区联动创新滁州片区与合芜蚌三个自贸片区联动发展,加强与沿海沿江口岸协作,推动建设物流保税中心(B型)和综合保税区,拓展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一是巩固进出口优势产业,依托汽车及先进装备、智能家电、绿色食品、新型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优势,积极开展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培育工作到2025年,外贸实绩企业数达到2100家,外贸进出口额达到52亿美元以上。二是进一步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在巩固挖掘美日欧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和RCEP区域国家等新兴市场;支持以天长市郑集镇以画架、颜料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出口,支持申报文化产业出口基地;优化出口贸易方式结构,巩固一般贸易主体地位的同时,引导加工贸易发展,大力推动跨境电商等新型出口方式,不断优化我市出口贸易方式结构,提升出口竞争力。三是优化外贸环境,积极申报建设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项目,大力发展以国际贸易和现代物流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与合芜蚌三个自贸片区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对外投资等方面合作,全面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先进经验。四是强化进出口贸易支持。强化政策支持,加强政策宣传与落实,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和转型升级力度,扩大进出口规模。

    (三)增强国内外资源配置能力。

    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全面提升利用外资总量和质量,优化对外投资质量,有效利用外资外经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一是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加快发展国际产业合作园,谋划推进中新、中意、中德等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引进一批国际产业合作项目,推进科创、金融、商贸、信息等大项目落地。二是提升利用外资质量与数量。坚持以提振外商投资信心为出发点,以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为重点,推动落实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举措,推动利用外资质量和数量双提升。到2025年,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达320家,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8.8亿美元。三是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加强滁州与经济发达国家、RECP区域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城市开展经贸、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投资交流合作。新增“走出去”企业10家,培育1家以上对外投资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四是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加强市场、规则、标准方面的软联通,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通过完善有关实施细则与举措,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吸引全球人才、资金、产业等优质要素资源向我市集聚。

    (四)培育商务经济数字化融合发展新动能。

    大力发展电商经济,加快改造传统经营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推动一二三产业、线上线下、内外贸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积极推动商务领域数字化。做大做强电商主体,支持中小企业“上网触电”,推动生活服务数字化,开展农村电商优化升级。二是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平台建设,鼓励开展国际电子商务贸易。三是健全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加快电子商务园区建设,加速电商物流配套体系建设,加强电商人才培训。

    (五)开拓区域合作与商务协同发展新高地。

    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国家级江北新区等重大国家级战略,深度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加强商务领域区域合作。

    一是融入长三角,推动商务协同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通关一体化进程,深化与沿海沿江口岸协作,复制和落实沪苏浙自贸区部分创新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软硬件水平,积极争取更多长三角地区企业区域性总部入驻滁州,做大做强总部经济。二是深化与粤港澳台地区在商务领域对接合作。大力提升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商务领域的合作,鼓励在滁企业和港澳企业互相参加展会,开展产品项目推介活动,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三是稳步拓展重点海外市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开放战略部署,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国际合作和工程承包。

    (六)营造一流的商务发展环境。

    一是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二是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政策,进一步厘清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有效规范政府行为,突出依法行政和公平公正的商业环境营造。三是加强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强化诚信示范引领,遴选一批“诚实守信经营”流通企业纳入联合激励企业名录。四是完善监管体系,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依法公开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五是打造数字化商务环境,建设数字政府、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城市数字治理、打造数字社会。六是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现对外贸易、对外经济合作、利用外资取得更大进展。

    六、惠民利企创新举措。

    “十四五”期间,围绕滁州市商务发展重点任务与重大工程,强化组织协调,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用活用足政策,综合运用土地、财政、金融等手段,强化人才、技术、安全保障,促进滁州市商业转型系升级,助力企业健康成长。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建立由分管市长为负责人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商协会的指导,注重发挥各类商协会等社会组织联系企业的桥梁、中介作用。探索党建工作与促进商务发展深度融合之路,形成促进商务发展的合力。完善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根据发展目标、指标体系、产业门类等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分析。

    二是强化体制机制保障。(1)建立商务政策绩效社会评价机制,促进商务促进政策公平合理、规范高效;(2)落实《关于深化长三角地区人大工作协作机制的协议》和《关于建立南京都市圈城市政协联动机制的协议》;(3)推进国有、集体商业企业重组,盘活存量资产,减轻财政负担,激发商贸主体活力。

    三是优化消费环境。(1)推出一批具有体验式、智能化的新型消费基地,开展比较试验,发布调查试验报告;(2)拓展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城市生活空间;(3)加入长三角食品追溯行业一体化机构。

    四是建设设施平台。(1)落实《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2)引导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和营运基地;(3)保障新基建产业项目对土地、资金等要素的需求。

    五是强化要素保障。(1)通过“腾笼换鸟”和制度创新缓解土地指标制约瓶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2)理顺财权分配关系,创新担保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商业新产品,鼓励滁州市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3)借助南京、合肥、滁州本地等地高校资源,合作共建人才培育基地。在研发经费、住房补贴、家属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系列待遇,引进留住人才。

    六是加强安全保障。(1)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省、市关于安全工作的布置;(2)加强对冷链食品的监管,堵住因食品安全引发社会性风险的通道。(3)协调滁州市消防支队,定期开展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加油站点的全覆盖安全生产检查。

    七、保障措施和下一步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营造和谐“合作圈”;二是健全体制机制,营造活力“商业圈”;三是优化消费环境,营造便民“消费圈”;四是做好设施平台建设,营造资源“共享圈”;五是提升要素保障水平,营造魅力“投资圈”;六是守住安全底线,营造风险“控制圈”。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面促进消费,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坚决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