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6日在滁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吴 劲

    发布时间:2022-01-14 08:15
    【字体:打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攻坚克难、开拓奋进,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好答卷,迈上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四年来,我们奋勇争先,综合实力冲进并站稳全省第三。地区生产总值从2282亿元增至3400亿元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82.5亿元增至250.9亿元,均跃居全省第三;人均GDP从39599元升至84788元,从全省第十跃居第四,实现了从“总量第一方阵、人均靠后”向“总量第三、人均前列”的历史性转变,连年获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先进市。县域发展整体跃升,天长、凤阳经济总量分别升至全省第4位、第13位,来安、全椒、定远、明光分别前移21位、18位、11位、10位,南谯、琅琊居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评前列。

    ——四年来,我们“双招双引”,重大项目持续突破。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882个、20亿元以上项目69个、百亿元项目16个,分别增长18%、188%、700%。支柱产业在全省份额不断提升,食品产业从5%升至15%以上,智能家电产业从7%升至15%以上,光伏组件和光伏玻璃产能从无到有、达60%以上。累计引进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226名。

    ——四年来,我们聚焦聚力,实体经济扩量提质。规上工业企业数从1621家增至2054家,规上工业总量占全省比重从6.7%提升至8.9%,从全省第五分别升至第二、第三;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86家增至7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从8.3%提升至9.2%,均从全省第五升至第三;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5.7%提升至44%,从全省第八升至第五。限上商贸单位数从925家增至1521家,从全省第八升至第三;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3500亿元、3400亿元,上市企业从4家增至14家、从全省第七升至第三。粮食生产实现“连年丰”,年贡献商品粮和粮食商品率稳居全省第一;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9家,获批1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四年来,我们敢为人先,改革开放成果丰硕。先后获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村改革试验区3项整市试点;国家级改革试点从21项增至56项,省级试点从40项增至90项;市县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县域医改“天长模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远模式”、农村垃圾治理“来安经验”、人居环境整治“明光经验”等一批改革在全国形成品牌。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区合作列入国家规划,并全面启动建设;4家开发区进入全省综合考核评价20强,2家开发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7.7亿美元增至58亿美元、稳居全省第五,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2.2亿美元增至16.9亿美元、从全省第五升至第四,获评全国外贸百强城市。

    ——四年来,我们建管并重,城乡面貌变化明显。滁城和各县城累计征收房屋1300多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220个,实施重点城建项目超2200个,完成投资超2500亿元;建成区面积从231平方公里扩展到2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1.9%提升至62.5%。打造了一批重点镇,建成了一批美丽乡村。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452公里增至580公里,从全省第三跃居第一;一级公路里程从289公里增至463公里。完成水利投资102亿元,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四年来,我们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定远贫困县摘帽,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6%,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从每立方米48.1、76.4微克下降到34.5、62.6微克,优良天数比例从74.8%提高到82.2%,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国考断面水质连年达标;森林覆盖率从32.5%提高到36.2%。疫情防控专项考核居全省第一,县域医共体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成功承办省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信访总量和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均连续四年下降。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持续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教育体育、市场监管、广播电视、政务服务、营商环境等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推进质量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成功夺得全国文明城市、无障碍环境示范市、无偿献血先进市“五连冠”、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国家节水型城市等“国字号”,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卫生城市等“省字号”。

    ——四年来,我们从严从实,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以及“讲严立”“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建议。累计办结市人大议案12件、建议770件和市政协提案1473件,满意率均保持在95%以上。依法行政考核连续四年居全省前列。毫不松懈纠治“四风”,持续为基层减负,市政府会议、文件和督查检查考核同比分别减少15%、30%、72%,“三公”经费同比下降14%。

    四年砥砺奋进,四年春华秋实。这四年,滁州综合实力从全国第147位提升至第87位,长三角第27位提升至第25位,全省第5位提升至第3位,是进位幅度最大的时期之一。这四年,滁州百亿元企业从1家到5家、百亿元项目从2个到16个,是大企业、大项目增加最多的时期之一。这四年,滁州文明创建满意度从96.5%提高到99.8%,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满意度从84.9%提高到97%、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强的时期之一。这四年,滁州从“关注度较高”到“美誉度走高”,全市上下心齐气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受到了外来客商一致好评,是滁州对外影响力提升最快的时期之一!

    二、过去一年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四年的成就振奋人心,过去的一年意义非凡。这一年,我们抓主抓重、砥砺前行,有效应对疫情挑战,全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是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在上年主要经济指标高基数的基础上保持高增长,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总量指标上,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居全省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省第四;动态指标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第三,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居全省前五。工业经济壮大。新增规上企业370家、高新技术企业150家,10家企业跻身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均居全省前列。智能家电战新产业基地获评全省A类基地,2家企业获批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建成家电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级分类试点。全柴动力获评省政府质量奖。滁州高新区跻身全省唯一国家级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和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发展百强市。现代服务业提质。新增上市企业5家、居全省第二,在全省率先实现A股上市企业县域全覆盖。新增限上商贸单位356家,居全省第一。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主线道路全线贯通,全省自驾游大会反响热烈。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农民歌会。现代农业稳固。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保险做法全省推广。稻虾共作面积突破100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1046个,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三。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获评全国示范社,居全省第一。天长入选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二是百亿项目招引取得突破。建立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实行“一套班子、一支基金、一个协会、一个研发平台”,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定期召开产业链链长会、企业家早餐会、双月座谈会,实行月调度、季观摩、年考评机制。总规模100亿元的诚通战新产业发展基金、15亿元的皖能碳中和产业并购基金、首期10亿元的小岗春光乡村振兴产业基金落户滁州。成功举办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中国国际涂料大会、中国先进电子材料产业发展大会等。与上海交大共建光伏研究院、先进光伏电池研究中心。实施招才引智“十大举措”,新引进高端人才项目21个,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362名;入选国家专家创业领军人才2人、省级领军人才5人,均居全省第一;获评省人才资助奖补项目50个、省级产业团队3个,均居全省第二。全省百名博士后“皖美行”活动首站在滁举行,成功举办国际英才大会。

    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502个、新开工416个、新投产312个,其中新签约百亿元项目10个,实现历史性突破。海螺绿色光伏产业园、力神锂电池、通威新能源、光明乳业、阳光电源、尚德光伏产业园、国轩动力电池、立讯电子等一批百亿级大项目签约落户或开工建设。

    三是改革开放平台更广。扩大开放上,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建设实质性推进,两个片区启动区框架全面拉开,浦口—南谯合作产业园纳入江北新区集成电路规划建设区,来安与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共建生命健康产业园,总投资112亿元的太阳能电池片、102亿元的人民电器、50亿元的中来光伏新能源、一期28亿元的智浦智能家电等一批项目签约或开工。与上海杨浦区建立战略合作,滁州国际(虹桥)会客厅建成启用,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滁州分中心正式落户,各县市区与沪苏浙城市实现结对共建全覆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正式对外招生。深化改革上,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字号”试点扎实推进、成效初显,在全省率先开展田长制改革。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在滁召开。综合医改深入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实现全覆盖,全省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现场会在全椒召开,明光中医药“银针行动”全省推广。出台全省首部《滁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获批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滁州联动创新区。

    四是城乡建设展现新貌。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主城区实施重点城建项目270个,完成投资210亿元。奥体中心加快建设,滁州大道、明湖大道、紫薇路上跨清流河等路桥贯通,菱溪路上跨立交、紫薇北路下穿工程等有序推进。获批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全省推进会在滁召开。滁城物业管理实现全覆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巩固提升。各县市区实施了一批补短板城建项目,完成房屋征收超200万平方米,超额完成棚户区改造年度任务。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小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验收。全国首笔1.1亿元“碳中和挂钩贷款”、全国首单5.5亿元“乡村振兴权益出资票据”落地滁州,全省首个总额800亿元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签约,全省首家乡村振兴银行落户小岗,全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培训班在定远召开。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有序推进,城乡供水实现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滁宁城际滁州段建设全面推进,合新、宁淮铁路开工,沪渝蓉高铁可研获批。滁天、来六、宁洛“四改八”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汊河大桥即将全幅通车,池杉湖大桥主跨合龙。明光、天长通用机场选址通过军方审批。驷马山滁河四级站干渠工程加快建设,中海油滨海液化天然气一期项目开工建设,累计建成5G基站近3800个。要素保障更加有力。获批专项债138亿元、居全省第二,争取国家和省项目资金17亿元;充分利用国家、省建设用地审批权下放机遇,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高效推进成片开发方案报批,多措并举保供电,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五是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全年民生支出392.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5%。新增城镇就业11.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2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平均缴费标准同比提升21.6%、居全省第四,低保标准提升6.7%。PM2.5平均浓度下降9.7%,优良天数比例提升1.1个百分点,地表水质量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县级以上饮用水源达标率、受污染耕地和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100%,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居全省第四。落实“双减”要求,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未出现输入关联病例。“难安置”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圆满完成庆祝建党100周年安保维稳任务,全省“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现场会、消防救援队伍正规化建设达标创建现场会在滁召开,喜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称号。十件为民实事全面完成。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地震、气象、供销社、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残联、科协等工作再上新台阶,红十字会、慈善、老龄、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得到新加强。

    奋斗历程令人难忘,发展硕果令人鼓舞。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凝心聚力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市委总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同力同行、鼎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拼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中央及省驻滁单位,向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滁州建设与发展的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和各位客商、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四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领导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抓招商、抓项目、抓民生,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弘扬小岗精神,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坚持担当作为,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县域经济发展还不够均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仍需深化,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步伐还需加快;工业行业规模偏小,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农业大而不强;一些园区发展和项目建设还面临空间受限、能耗制约等问题,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对此,我们一定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做到目光所至看到问题、耳听范围想到问题、所思所想直面问题、所作所为解决问题,建立清单化、闭环式工作机制,以坚决有力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三、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全面强化“两个坚持”、全力实现“两个更大”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了“5688”奋斗目标和“五个前列”“五个更大”愿景,为我们明晰了发展路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滁州面临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特别是经过多年奋斗,滁州的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动能势能更加强劲、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政治生态更加清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拉高标杆、只争朝夕,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努力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先机、开新局、走在前。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忠诚尽职、奋勇争先”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鲜明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高水平打造“两地两区一中心”,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

    (一)紧扣高质量发展走在前,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奋力打造“光伏之都”。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引进更多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争取落地一批永久性论坛、会展,打造一批创新研发平台,力争通过3—5年努力,打造“光伏之都”。完善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力争智能家电等六大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培育半导体等10个以上百亿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6+10”先进制造业体系。全力培育百亿企业。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推进“千亿技改”“千企升级”“千企入规”,加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度,确保规上工业企业达3000家、百亿企业达20家、上市企业达30家。着力突破重大项目。聚力抓招商、全力上项目,确保每年新签约、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均超400个、到位资金1000亿元以上,百亿元工业项目年年有新突破。聚力推进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四大工程”,推动全社会研发经费、高新技术企业数和增加值、技术合同登记额实现“四个翻番”。实施“百千万”青年人才集聚工程,力争未来五年引育200名国家级领军人才,1500名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0万名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能人才。

    (二)紧扣一体化发展走在前,争当开放合作排头兵。推动新型功能区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加快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建设,在发展空间、项目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求突破。加快天长—六合协同区发展,启动明光—盱眙功能区建设,推进全椒—浦口毗邻区合作,深化与杨浦区战略合作、与南京市结对帮扶,放大滁州国际(虹桥)会客厅平台嵌入效应,着力打造一体化发展样板区。推动园区发展争先进位。推进苏滁高新区扩区升级和各开发区提档升级,全市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千亿级开发区达3家以上,力争再有3—5家开发区进入全省综合考核评价前列。推动基础设施率先对接。推进宁滁蚌等3条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合新等3条高铁建设,建成滁宁城际并接入南京北站,打造“轨道上的滁州”。推进来六、滁天等10条高速公路建设,新增里程400公里以上,确保通车里程、在建里程保持全省第一,打造“高速上的滁州”。开工建设滁州民航机场及天长、明光、定远、凤阳小岗通用机场,打造“翅膀上的滁州”。加快淮河等航道疏浚整治,推进滁州港相关港区建设,打造“航道上的滁州”。推动公共服务率先融入。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在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在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方面完善协同机制,在营商环境上实现等高对接。

    (三)紧扣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前,探索创造更多新经验。农村综改上,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拓新路,力促田长制改革作示范,统筹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生态环保监督长制。综合医改上,着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推进“三医”联动,推深做实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放管服”改革上,坚持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优化政府工作流程,推进“一屏通办”改革,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统筹抓好人力资源、投融资等领域改革。

    (四)紧扣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区。更高站位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出台行动方案,落实能耗“双控”制度,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更大力度抓好污染治理。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严格落实“五控”措施,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统筹做好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固废危废监管和处置,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力争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争创全国“无废城市”。更实举措筑牢生态屏障。深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五森”行动,推进“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行动。

    (五)紧扣推动共同富裕走在前,跑出协调发展加速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首要任务,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创建百亿小岗,打造全国乡村振兴典范。着力增加居民收入。在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时,切好分好“蛋糕”。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和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健全持续增收长效机制,提高职工工资占生产总值和企业收益比重,拓宽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渠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慈善事业。坚持“四化同步”。鼓励各县市区争上游、创一流,力争天长、凤阳分别冲刺全省前三、前十,来安、全椒、定远、明光位次大幅前移,南谯、琅琊经济总量跨越两个百亿台阶,确保实现县域经济总量翻番。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深入推进“双减”工作,优化教育布局,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创建产教融合型城市。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完善公共卫生、医疗、中医药体系建设,提升专科医疗、妇幼健康、重大疫情应对能力,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实施养老服务五大攻坚行动,强化三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实施引江济滁补水工程。

    今后五年,是滁州抢抓机遇、大有可为的五年,是乘势而上、跨越赶超的五年。我们一定要咬定目标、只争朝夕,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共同谱写现代化新滁州建设的崭新篇章!

    四、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省、市委全会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标对表、争先进位。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在实际工作中,要奋力赶超、力求多超,努力缩小与省内先进城市的差距、在长三角争进位。

    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双招双引”,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

    聚焦八大产业链抓招引。打响有效投资攻坚战,树立全国眼光、全球视野,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滚动引进一批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做长做宽八大产业链,由集聚向集群全面提升。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超400个,百亿级工业大项目再有新突破、市直两个园区和县市区实现全覆盖;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分别超400个、300个、200个。适度超前布局、做实前期工作,确保实施500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1500个。制定“滁州英才计划”,实施“十大举措”升级版,积极承接高端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外溢,形成集聚人才的强磁场,新引进省级以上领军人才项目超15个,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超300名。

    聚焦取得突破性成果强园区。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要快速推进,20平方公里启动区一期基础设施全面建成、二期完成征迁,确保新签约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8个,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4个。滁州经开区要引增量、挖存量,奋力冲刺全省综合考核评价前三。苏滁高新区要一手抓扩区升级、一手抓飞地合作,探索“一区多园”新模式,站稳全省综合考核评价前十。其他省级开发区都要争先进位、走在前列。

    聚焦长三角一体化畅通道。抓住国家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机遇,加快推进合新、宁淮等铁路建设,开工建设沪渝蓉高铁、滁宁城际三期和滁州站高铁综合枢纽工程,推进宁滁蚌城际、南京—乌衣—滁州、宁天城际二期等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明巢、来六、宁洛改扩建等高速公路建设,确保滁天高速建成通车、合滁高速第二通道开工建设,力争南浦一级公路、黑扎营大桥、中李大桥开工。开工建设天长、明光通用机场,力争滁州机场选址获批。加快高塘湖复航工程前期工作。

    (二)做强实体经济,千方百计厚植发展动能。

    推动制造业更强。实施“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千亿技改”“千企升级”,确保新增规上企业260家、亿元企业25家、百亿元企业2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站稳全省第二。加快省市战新基地建设,新增战新企业30家以上,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3%以上。培育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安徽工业精品4个,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以上。引导企业更新工艺技术,淘汰落后生产装备,实施300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开发200个新产品,分别新增省级绿色工厂、“五个一百”节能环保企业3家、5家。

    推动服务业更优。实施“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力促服务业上水平。壮大金融业,抓实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机遇,新增上市企业3家,报会在审3家,辅导备案8家,力争培育上市后备企业100家;出台总部经济政策,吸引更多总部企业落户,争取更多产能结算落在滁州;扩大国有资本杠杆作用,参与和引进更多市场化基金,争取更多基金注册地落地滁州。新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以上;力争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4000亿元,实现直接融资超260亿元;市级平台公司投融资规模超160亿元,担保集团担保规模超45亿元。做强商贸物流业,新增限上商贸单位300家以上、进出口实绩企业100家以上。抢抓RCEP实施机遇,推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滁州联动创新区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合作,建成保税物流中心(B型),确保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升旅游业,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实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力争全年文旅项目完成投资超100亿元;确保琅琊山创成5A级景区,推动凤阳小岗、来安池杉湖、全椒太平古城创建国家级旅游品牌,新增省级以上旅游品牌10个以上。全年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均增长20%以上。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确保商品房销售面积等主要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推动数字经济赋能。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用好家电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登云”企业200家以上。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园,确保新增省级智能工厂2家、数字化车间10个以上。实施“新基建+”行动,启动“城市大脑”一期项目建设,建成江淮大数据中心滁州子平台及10个智慧应用场景。

    (三)深化改革创新,千方百计确保落地见效。

    改革上见成果。用足用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字号”试点品牌,更好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敢闯敢试、善作善成,探索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路径,逐步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确保取得实质性成果;深化田长制改革,探索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以省级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医防融合试点为抓手,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化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中医药“银针行动”,打造医改“升级版”。统一城乡居民医疗救助政策,完成省级医保改革试点任务,推进国家“区块链+民政”创新应用试点工作。全面推行开发区“标准地”制度,推动企业“拿地即开工”。坚持“亩均论英雄”,开展闲置建设用地、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加快“腾笼换鸟”步伐,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全覆盖。完善开发区考核评价机制,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扎实做好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省级试点,稳妥开展信用合作。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等改革。

    创新上出成效。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培育和示范应用;推进高教科创城、原创科技城、科技创新谷等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力促重点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全覆盖,让更多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支持苏滁高新区、滁州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家、企业技术中心8家、科技孵化器1家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以上,技术合同登记额总量突破220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15%以上。

    服务上更便捷。聚力打造一批中字头、国字号展会、论坛和节庆活动,汇聚各类高端资源要素在滁州开花结果。认真落实《滁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进“双对标”专项行动,强化企业服务中心职能,优化企业家早餐会等服务机制,统筹落实好减税降费、创新创业等惠企政策,着力解决好疫情冲击、成本上涨等生产经营问题,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开展“一屏通办”改革,启动镇村两级政务服务大厅“综合窗口”改革,深化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推进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档案共享互认,力争平均审批环节、申报材料、审批时限分别再压缩10%、20%、30%以上,把方便留给群众和企业,把麻烦留给自己。

    (四)聚力强农惠农,千方百计推进乡村振兴。

    力促农业强。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稳产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培育地方特色种业产业园,完成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打造800万亩优质专用粮基地,创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提品质,支持龙头企业创建培育一批“滁字号”品牌产品,新增省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20个以上。增效益,把农产品加工作为产业振兴的重中之重,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左右,培育百亿级生猪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超60亿元。

    力促农村美。发挥江淮分水岭风景道示范作用,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精品村,串点连线成面,带动全域乡村振兴,真正让“网红”路成为振兴路、富民路。接续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改厕2.5万户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93%,秸秆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超93%、86%。支持能人下乡、人才兴乡,发挥村民议事会等作用,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

    力促农民富。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坚持开发式帮扶,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内生发展能力,鼓励发展产业、参与就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确保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达23%以上,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小岗要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力争工农业总产值实现翻番。

    (五)加快“四化同步”,千方百计提升城市能级。

    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实施城市能级提升工程,适时启动滁来全一体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各组团分区规划编制,引导组团间协同发展。聚焦“一河两湖一山两城”,建设一批城市重点部位、骨干道路美化绿化亮化项目,打造清流河观光带、西涧湖景观带、环明湖风光带、环琅琊山生态走廊,让北古城再现历史文化风貌、南新城彰显现代都市气息。全年实施重点城建项目280个,完成投资220亿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启动1.9平方公里示范片区建设,加强“留改拆”“微更新”,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基础设施补短板等“十大工程”,着力打造全国城市更新示范样板。巩固创建成果,健全常态长效机制,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跃升。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程,既建好城镇“面子”,又做实城镇“里子”,“面子”要干净整洁有序,“里子”要安全稳定,确保供水、排水、燃气、电力等地下管线安全运行。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沿苏板块要发挥区位优势,加快重大项目招引落地。皖北三县要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内生动力,支持凤阳打造“千亿硅谷”、明光打造“中国绿色涂料之都”、定远打造新型化工基地。主动对接,加快建立宁滁结对合作帮扶工作机制,强化市级统筹、县域合作,努力在产业、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方面取得一批务实合作成果。抢抓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机遇,突出工业化引领、信息化赋能、城镇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强基,整市域推进“四化同步”,务求取得示范性进展。

    (六)紧扣减污降碳,千方百计推动绿色发展。

    有序推进“双碳”工作。立足市情,实施碳达峰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抓住能耗“双控”制度调整机遇,优化项目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建设一批光伏、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推进全国整县(市、区)屋顶光伏试点,新增新能源装机50万千瓦以上。加快建设滁州天然气调峰电厂,建成中海油滨海液化天然气、皖东北天然气管道一期项目。加快“一村万树”公益碳汇林建设,培育高效碳汇林基地10万亩以上。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行生态环保监督长制,全域落实“环保管家”。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强化水污染防治,确保国考断面、饮用水源水质达标,推进西涧湖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加强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危废专项整治,启动“无废城市”创建工作。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生态区域违建问题整改等专项执法行动,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实施增绿增效行动。大力发展以“三树一苗”为主的高质量国家储备林,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步伐。推进长江支流、淮河干流生态廊道建设,确保完成人工造林3.8万亩、森林抚育21.7万亩,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分别达36.3%、52.5%以上,力争创成国家森林城市。

    (七)发展社会事业,千方百计保障改善民生。

    补短板惠民生。既要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又要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加快补齐教育、医疗等领域短板。优化教育布局,新增公办幼儿园13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4所,努力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推进安徽科技学院滁州项目建设、支持安徽科技学院更名为安徽科技大学,支持滁州学院成功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推动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职业学院全面建成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承办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及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深化与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安医大一附院等合作,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改扩建公立医院10所以上,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稳就业强保障。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以上。实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举行纪念建市30周年系列活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防风险保稳定。抓好政府债务化解、抓好金融风险防范,既防“黑天鹅”、又防“灰犀牛”。深化“铸安”行动,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科学有效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巩固质量工作,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落实信访工作八项机制,开展信访问题“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行动,坚持领导带头接访下访、包案化解、阅批群众来信,依法依规、将心比心做好信访工作。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守护平安”行动,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推进国家安全、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地震、气象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残联、科协、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建设,进一步做好慈善、老龄、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今年,在滁城继续为市民办好十件实事:完成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项目;实施城乡用水改善提升工程;实施城区道路畅通工程;改造5个老旧小区、实施物业提升项目;新建3个公共停车场、1个垃圾中转站、10座公厕;新建3所小学、6所幼儿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开工建设市第二福利院及颐养中心;完成居民服务一卡通一期工程;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

    (八)忠诚履职尽责,千方百计争创一流业绩。

    坚决做到绝对忠诚。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增强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自觉,增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的行动自觉,增强忠诚尽职、奋勇争先的行动自觉,切实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滁州见行动”。

    坚决做到依法行政。一体建设法治滁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动法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进一步提升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对企业做到“好时不扰、难时出手”。

    坚决做到实干担当。强化争先进位意识,敢于同先进比高下,敢于同自己过不去,让标兵越来越近、追兵越来越远。勇于干事担事,一级干一级事、一级有一级担当,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让混日子的没有市场。砥砺真抓实干作风,力戒“虚、推、拖、胡”,绝不能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奋力创造出色、出彩、出众的一流业绩。

    坚决做到清正廉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履行“一岗双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过紧日子,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严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严防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同志们,任重千钧,惟有担当。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