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22-04-21 17:56
    【字体:打印

    滁州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统计公报[1]

    市统计局

    (2022年4月7日)

    2021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服务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总体稳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平稳,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3362.1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两年平均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7.9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644.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4亿元,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6:48.9:42.5,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4263元(折合13061美元),比上年增长9.7%。

    表1: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构成及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图1:


    图2: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54万人,比上年减少0.6万人。年末常住人口39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2.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口出生率7.55‰,比上年下降1.74个千分点;死亡率5.57‰,上升0.2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1.98‰,下降2.01个千分点。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1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2%,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1.0%,涨幅低于上年1.4个百分点。从构成类别看,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同比呈现“五涨三跌”态势。按涨幅由高到低排列,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4.9%、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2.3%、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8%、居住价格上涨0.7%、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6%、衣着价格下降0.4%、医疗保健价格下降0.8%、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4.4%。

    表2:2021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


    二、农业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1.2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3.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4%;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8%;蔬菜播种面积3.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6%。

    全年粮食总产量470.4万吨,比上年增产1.0%。其中,夏粮181.1万吨,比上年增产2.0%;秋粮289.3万吨,比上年增产0.4%。经济作物有增有减,其中,全年棉花产量152吨,比上年减产88.9%;蔬菜产量105.6万吨,比上年增产5.1%;水果产量26.5万吨,比上年增产4.7%;油料产量12.2万吨,比上年增长3.8%。

    全年肉蛋奶总产量53万吨,同比增长9.1%。其中,肉类产量39.1万吨,比上年增长14%;禽蛋产量13.1万吨,比上年下降4.7%;牛奶产量0.82万吨,比上年增长50%。水产品产量37.2万吨,比上年增长2%。

    2021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73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4%,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拖拉机23万台,其中大中型3.6万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1.1万吨,比上年下降0.6%。农村用电量16.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1%。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9.1万公顷,全年完成重点水利工程112项,基建工程当年完成投资46.3亿元。

    表3:202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316.6亿元,比上年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比上年增长10.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集体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大中型工业企业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36.9%、28.3%。

    表4: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单位:%)


    规模以上工业中,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2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其中: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长106.0%、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59.0%,金属制品业增长38.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5.1%,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4.0%,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6.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7.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6.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7%。

    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4%,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2.7%;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达450家,产值累计增长36.4%,产值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为43.4%。

    年末,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数达531家,工业总产值累计增长35.3%,比全市平均增速高15.6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151.9%,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6.3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86家,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7.5%,增加值累计增长13.4%,增加值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70.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4.8%,拉动规模工业增长9.0个百分点。

    表5:2021年六大支柱产业生产情况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光缆1969409芯千米,增长87.7%;发动机2602.5万千瓦,增长27.9%;商品混凝土1575.9万立方米,增长8.3%;水泥1432.2万吨,增长8.2%;白酒679.8万升,增长6.1%。

    表6:2021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34.6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实现利税总额4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利润3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28.9亿元,同比增长8.7%。年末,资质以上建筑企业641户,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实现利润总额15.7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01.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2.9%,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1925.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8%;房屋竣工面积1232.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5] 比上年增长16.4%。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16.7%;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62.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6.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5.3%。分行业看,制造业投资增长17.9%;批发零售业投资下降35%;房地产业投资增长15.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9.4%;教育投资增长75.9%。

    图3:


    全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777个。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810个,增长30.6%;亿元以上项目836个,同比增长23.5%;当年已投产项目590个。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87.7亿元,增长15.8%;房屋施工面积4077.9万平方米,增长12.9%,其中新开工面积1018.5万平方米,增长1.8%;房屋竣工面积642.4万平方米,增长58.9%。商品住宅销售额733.2亿元,增长8.3%。

    2021年全市省重点项目新开工384个,竣工202个,均居全省第2位;续建和新开工项目共计781个,年度完成投资1305.3亿元,居全省第4位。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5.5亿元,同比增长26.5%;其中,限上消费品零售额274.7亿元,同比增长35.7%。分区域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93.4亿元,同比增长27.7%;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02.1亿元,同比增长21.9%。分构成看,商品零售额1353.2亿元,增长25.8%;餐饮收入142.3亿元,增长33.0%。

    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分类完成情况看,吃类商品零售额64.3亿元,增长88.0%;穿类商品零售额7.4亿元,增长41.2%;用类商品零售额177.9亿元,增长22.0%,其中,日用品类增长39.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9.1%,中西药品类增长25.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3.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1.5%,汽车类增长17.2%。

    图4: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全年进出口60.2亿美元,同比增长55.7%,其中出口总额49.8亿美元,增长70.5%,进口总额10.4亿美元,增长9.9%。

    图5:


    表7:2021年进出口额主要分类及地区分布 (单位:亿美元、%)


    全年招商引资境内省外增长20.1%,来自长三角区域资金占境内省外引资总量的72.9%。

    2021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342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06.7亿元。其中,入境旅游人数9902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60.2万美元;国内旅游人数2340.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06.5亿元。年末,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43个、星级饭店9家、星级旅游餐馆11家、星级农家乐192家、旅行社70家、旅行社分社22个、旅行社服务网点184个。

    七、交通和邮电

    全年货物运输周转量375.3亿吨公里。其中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313.7亿吨公里;水运货物运输周转量61.6亿吨公里。全年旅客周转量7.5亿人公里。

    2021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58.2万辆,比上年增长9.3%,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57.3万辆,增长6.8%;私人轿车拥有量46.5万辆,增长7.5%。

    2021年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7.2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邮政寄递服务业务收入为1.3亿元,同比增长2.6%。全行业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8.8亿元,同比增长33.4%,邮政寄递服务业务量为9305万件,同比下降2.9%,其中快递包裹为4686万件,同比增长19.6%。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4529万件,同比增长65.6%。全年电信业务总量[6]37.5亿元。年末,全市拥有电话430.1万户,同比增长6.5%,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38.4万户,同比下降5.5%;移动电话用户数391.7万户,同比增长7.8%。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46.3万户。

    图6: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21年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从收入来源结构看,各项税收完成147.6亿元,比上年增长5.8%,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8.8%。从实现主体看,市本级完成59.2亿元,增长12.6%;县(市、区)级完成191.7亿元,增长10.5%。

    全年财政支出461.7亿元,比上年下降0.3%[7]。其中,教育支出79.1亿元,增长1.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0.1亿元,下降5.4%;农林水事务支出70.9亿元,下降0.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8.7亿元,增长12.9%;卫生健康支出48.4亿元,下降6%;交通运输支出17.6亿元,下降9.3%;住房保障支出10.9亿元,下降10.3%。用于民生方面支出392.5亿元,占总支出的85%。支持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投入资金113亿元,保障32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建设类、培训类项目完工率100%,有效解决群众关心的重点民生需求。

    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69.9亿元,比年初增加440亿元,增长14.1%。其中,境内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854.4亿元,比年初增加93.9亿元;境内个人存款余额2072.2亿元,比年初增加270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416.4亿元,比年初增加398.7亿元,增长13.2%。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余额950亿元,比年初增加5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262.8亿元,比年初增加350亿元。

    2021年新增鑫铂股份、超越科技、华塑股份、浩淼科技、三巽集团5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新增来安县斯迈特新材料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新增省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90家。2021年末,全市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5家,省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471家。

    2021年末,全市共有财产险、人身险市级公司44家,其中财产险公司22家、人身险公司22家;全年保费收入66.7亿元(不包含天安财险、华夏人寿),同比增长6.3%。财产保险保费收入31.1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机动车险保费收入15.1亿元,同比下降10.6%,意外健康险保费收入7.3亿元,同比增长10.9%;农业险保费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39.8%。人身保险保费收入35.7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个人代理保费收入25.4亿元,同比下降4.5%;银邮代理业务9.3亿元,同比增长81.5%;续期业务23.8亿元,同比增长4.0%。支付赔款(给付)25.9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财产险赔款20.5亿元,同比增长4%;人身险支付赔款(给付)5.4亿元,同比增长13.1%。缴纳各项税款1.04亿元;代扣代缴各项税款1.5亿元;保险消费者保单借款5.1亿元,同比增长8.9%。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2020年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53.2亿元,同比增长5.1%,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1.81%。2021年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0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50家,比上年增加150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孵化器4家、省级众创空间13家、市级众创空间10家、省级院士工作站9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个、省级高新区2个。全年获省级科技成果登记2976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0项。

    2021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不含高等教育)共有1123所,在校生59.7万人,教职工4.8万人,专任教师4.0万人。其中幼儿园622所,在园幼儿数12.3万人,教职工1.3万人,专任教师0.8万人;小学225所,在校生24.5万人,教职工1.3万人,专任教师1.5万人;普通中学261所,在校生18.8万人,教职工2.0万人,专任教师1.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9所,在校生4.0万人,教职工0.2万人, 专任教师0.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生820人,教职工152人,专任教师133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21年末,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46.4万册,电子图书533.1万册。全市广播电视台7个。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100%,电视综合覆盖率99.8%。广播全年播放时间4.2万小时,其中自办栏目播放时间2.4万小时;电视全年播放时间5.6万小时,其中自办栏目播放时间1.2万小时。

    2021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1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5个,疾病控制中心9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全市卫生机构实有床位26027张,比上年减少1%,其中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24967张,比上年减少259张。卫生机构从业人员3.32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2.32万人,执业医生7215人,注册护士11506人。

    全年全市组织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976场次,组织千人以上群体活动10场次。2021年新增体育场地813个、面积58.9万平方米。截止2021年底全市共有体育场地13694个、面积895.9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5平方米。新成立体育社团13个,目前共有体育协会数182个、俱乐部59个。2021年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1037个,目前,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2577人,其中国家级66人,一级1240人,二级1320人,三级9951人。

    2021年全市共有国家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22所,国家级特色幼儿园2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7所,市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71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2所,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5所。全年输送后备人才53人。举办中小学体育比赛12次,开展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32场次,开展扶贫定点帮扶活动2次。承接了2021年安徽省青少年锦标赛排球、足球、手球、体操共15个比赛项目,组织了59支代表队1082人参加,共获得金牌71枚、银牌60枚、铜牌84枚。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重点工程建设方面,全年市本级共承建重点项目185个,总投资756.5亿元。续建项目77个,总投资505.3亿元。其中,市政道桥26个,园林景观、市容卫生、环境治理20个,房建、公建项目31个。其中:菱溪干渠综合整治工程、敬梓路(丰乐大道-二贤路)、紫薇路上跨清流河桥、菱溪路二期(世纪大道-扬子路)、明湖大道(阳明路至滁州大道)、滁州市实验中学高中部运动场、滁州城市职业学院E7学生宿舍楼等46个项目已完工。新建项目108个,总投资251.2亿元。其中,市政道桥40个,园林景观、市容卫生、环境治理30个,房建、公建项目38个。其中:上海路(凤阳路至世纪大道)快车道提升改造、武警支队反恐训练场建设项目、经一路、滁州市车驾管业务综合服务中心周边路网一期工程、人行天桥项目、安置小区电梯安全鉴定及二次供水改造、紫薇路公交停保场、滁州学院会峰校区地下过街通道、镜园红源广场公祭广场展示馆布展等25个项目已完工。

    年末,市辖区建成区面积110.6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加6.8平方公里。年末自来水日生产能力达到41万立方米。全年市辖区天然气供气总量2.38亿立方米,比去年增加4529万立方米。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0404公里。

    全市公交运营线路334条,比上年增加53条,实有公交车辆2145辆,比上年增加246辆,全年公共汽车客运量12411万人次。全市巡游出租汽车3152辆,网约车1303辆。

    年末,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24万公顷,当年人工造林面积4740公顷。年末森林面积48.9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2175万立方米。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和监察大(支)队18个,环保专项资金2.39亿元。共有污水处理厂4座。城市污水处理率97.2%。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耗能下降3.2%。

    全年,滁州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属于良好水平,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一级标准的天数为79天,符合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21天,一、二级标准的天数总计为300天,占比82.2%。全年轻度污染55天,中度污染9天,污染天数占比17.8%。

    十二、人民生活及其它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25元,比上年增长8.3%;人均消费性支出25072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食品支出6798元,增长4.9%;衣着支出1940元,增长9.0%;居住支出5770元,增长3.0%;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1702元,增长9.1%;交通通信支出3109元,增长14.1%;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930元,增长16.4%;医疗保健支出2379元,增长1.0%;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444元,增长14.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8]为27.1%。

    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50.3辆,摩托车15.8辆,电冰箱105.9台,洗衣机102.7台,热水器105.0台;空调222.9台,彩电167.4台,照相机11.9台,计算机55.2台,中高档乐器5.7架,固定电话6.6部,移动电话285.1部。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0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988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食品烟酒支出4426元,增长4.9%;衣着支出794元,增长4.2%;居住支出2463元,增长10.0%;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741元,增长9.5%;交通通信支出1543元,增长2.0%;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622元,增长20.0%;医疗保健支出1175元,增长2.7%;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223元,增长1.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1%。

    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23.5辆,摩托车41.5辆,电冰箱109.2台,洗衣机109.5台,热水器93.8台,空调153.7台,彩电146.1台,照相机0.9台,计算机15.3台,固定电话4.4部,移动电话315.3部。

    2021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19.3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9.3万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47.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27.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37万人。全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7.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62.1万人。

    2021年城市低保人数2.2万人,累计救助27.3万人,发放救助金1.5亿元,人均救助545元;农村低保人数11万人,累计救助132.6万人,发放救助金5.9亿元,人均救助442元。

    2021年末,全市已建工会组织数7234个,发展会员41.5万人。“两节”期间全市工会共筹集送温暖资金1085.3万元,帮扶慰问困难职工9430户,发放资金447.2万元。2021年度省总下拨全市中央财政专项帮扶资金529万元,省财政专项帮扶资金131万元,省财政送温暖资金20万元,省总工会经费27万元,安徽移动助学资金2.5万元,省总工会常态化送温暖资金7.9万元。全市使用中央财政专项帮扶资金529万元,帮扶困难职工741户;使用地方帮扶资金570.6万元,帮扶困难职工3991户。经过排查摸底、精准识别并报省总工会及市民生办批准2021年我市城市困难职工帮扶纳入民生工程任务是280户,截止年底已完成帮扶1150户,完成率为410.7%。其中困难职工生活救助实际救助726人(任务数为87人),完成率为864.5%;实际子女助学救助169人(任务数为97人),完成率为174.2%,实际医疗救助255人(任务数为96人),完成率为265.6%。

    2021年,我市帮扶慰问(困难)全国劳模47人,发放慰问款39.5万元(中央财政),帮扶省部级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83人,发放慰问款120.75万元(省财政)。

    2021年末,县级以上妇联9个,县级以上春蕾计划全年筹资77.9万元,资助大学、大专和中小学生348人。

    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160个,床位22669张。农村特困供养人数2.2万人,比上年末下降2.9%。年末,城镇社区各种养老服务设施1160个。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2730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7265个。2021年全年福利彩票销售总额达2.87亿元。

    滁州市2021年全年发生火灾1617起,直接财产损失1294.6万元。发生适用一般程序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1877起,交通事故死亡人数356人。

    注:[1]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和行业实行相对分离的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指工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4]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以上企业。

    [5]固定资产投资口径为500万元以上项目和房地产投资。

    [6]2021年电信业务量按照2020年不变价计算。

    [7]按国务院文件规定,财政支出列报口径较上年有所调整。

    [8]恩格尔系数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百分比。

    [9]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指标每年的抽样调查样本会更换致使指标数据有所变动。

    [10]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部分指标总量和分项之和有微小的差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