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滁州市灾害性天气防御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6-14 15:14
    【字体:打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滁州市灾害性天气防御体系建设方案》已经市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6月8日


    滁州市灾害性天气防御体系建设方案

    为提升我市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防范应对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强对流天气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皖政办秘〔2021〕104号)等文件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背景

    滁州地处江淮分水岭,属南北气候过渡带,灾害性天气易发多发,特别是强对流天气空间尺度小、突发性强、灾害风险高,防范难度大。我市灾害性天气防御有一定基础,但在中小尺度监测预报、预警信息传播及灾害防范应对能力上仍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需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和应对防御能力达到全省领先、全国先进水平。

    (二)具体目标

    ——监测预警。基本建成滁州全域灾害性天气中小尺度立体监测网,实现实况天气预报能力从定性向定量转变,预警提前量大幅提升。预警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由大范围过程性提高为定点定量精细到乡镇(街道)。监测空间分辨率由1公里提升到30-100米。雷达成图响应时间由20分钟缩短至5分钟。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45分钟。

    ——预警发布。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开展基于位置的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技术应用,大幅提升高影响地区重点单位、高风险人群信息覆盖率。电视、应急广播及新媒体等渠道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随时播发,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应急联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全社会快速响应联动机制更加完善,基于重大气象灾害高级别预警信息的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应对协调机制基本建立,全社会防御意识和防御能力显著提升。以人工增雨消雹为手段的防灾减灾指挥作业系统更加智能,灾害性天气防御更加科学规范。

    三、重点任务

    (一)2022年6月—2023年12月

    1. 完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业务布局。加快推进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塔楼开工建设。按站间距60公里在全市规划新建7部X波段中小尺度天气雷达。在滁城布设1部微波辐射计和1部风廓线雷达垂直观测设备。加密升级40套地面气象站。开展雷达协同组网建设、云物理探测和人工消雹外场试验。完善短临预报预警业务,实现全市精细到乡镇(街道)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 优化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机制。推进预警短消息发送平台与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对接应用。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高级别预警信息发布传播“绿色通道”,建立电视滚动插播预警信息和政务服务平台、政务网站实时线上发布机制。(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 深化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和社会响应机制。建立面向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高危人群预警信息“直通车”机制。建立基于重大气象灾害高级别预警信息的停工停业停课机制。针对城市、乡村重点区域,建立重大气象灾害交通运行管控机制。将气象灾害预警传播纳入城乡网格化社会管理体系,建立社区网格员的气象灾害预警传播和应急联动机制。(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市教育体育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2024年1月—2025年12月

    4. 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软实力。深化天气雷达协同组网技术应用,实现对高空实况天气类型、量级、1-2小时演变趋势的定量分析。推动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研发应用,制作灾害性天气短临客观预报产品。(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5. 建立基于位置信息的预警精准靶向发布业务。健全灾害重点防御单位认定机制,完善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名录。优化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应急处置流程,完善基于重大气象灾害高级别预警信息的应急处置机制。(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6. 修订《滁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健全突发事件预警预防机制。(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7. 加强人工增雨消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基于雷达组网数据产品,全面启动灾害性天气落区和冰雹云生成发展机理研究,建立人工消雹作业条件的监测识别指标体系。推进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开展灾害性天气科普和应急演练。(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8. 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升级改造现有人工影响天气固定作业点,打造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基地。加密布设地面自动发射装备,开展地空联动人工消雹作业。建设智能识别、自动指挥、精准作业、定量评估的一体化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平台。(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灾害性防御体系建设工作,切实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分工,合力调配保障资源,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二)加大项目支持。要将中央和地方共建的中小尺度X波段雷达组网建设内容列入气象重点项目投资计划,落实地方建设任务中市、县配套资金。

    (三)强化人才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重要作用,加大关键技术科研攻关,积极申报国家、省级和市级科研项目。开展交流合作,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提升重大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支撑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