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解读】解读《滁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发布时间:2023-10-20 09:52
    【字体:打印

    一、起草背景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减轻地质灾害风险,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省规》)和《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行动实施方案》,编制《滁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规划》是滁州市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治理体系和防灾科普体系以及加强基层防灾能力建设的重要依据。《规划》的制定旨在有计划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安全保障。

    三、文件起草过程

    2022年4月至8月初完成了《规划》初稿;

    2022年8月15日,滁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向市有关部门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

    2022年9月19日,《规划》通过了滁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的专家审查;

    2022年11月23日,《规划》通过了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的专家审查;

    2022年12月13日,通过省自然资源厅审批;

    2023年6月28日,完成《规划》风险评估工作;

    2023年7月1日,完成《规划》社会意见征求;

    2023年8月2日市政府办公室正式发布《滁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四、工作目标

    一是逐步提高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水平;二是显著提高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能力;三是逐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四是显著提高基层防灾能力;五是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水平;六是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五、主要内容

    《规划》内容依次分为地质灾害现状和防治形势、总体要求、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及保障措施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结了我市“十三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和无重大财产损失。指出了我市在“十四五”时期防治形势,全市仍有3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崩塌18处、滑坡11处、地面塌陷4处,规模均为小型。

    第二部分明确了《规划》编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根本遵循,以全面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为总目标,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信息技术,持续推进风险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基层防灾能力、科普体系和信息化建设,为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滁州提供地质安全保障。

    第三部分划定了全市4处地质灾害易发区和7个防治区,其中中易发区2处,低易发区2处;次重点防治区4处,一般防治区3处。全面分析了易发区内地质灾害现状,防治区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评估防治重点。

    第四部分“六大任务”: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不断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着力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逐步构建地质灾害防治科普体系、稳步推进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

    第五部分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资金保障、加强监督考核、加强宣传教育四个方面,细化、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工作。

    六、惠民利企创新举措

    (一)《规划》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新时代发展理念,以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全面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

    (二)《规划》采用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部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综合研究、定性定量分析计算和更新调整数据,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三)《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分级,明确无高易发区和极高易发区;根据我市膨胀土弱膨胀性和埋深浅的特点,基本不造成地质灾害因此不纳入地质灾害管理。

    (四)《规划》统揽全市地灾防治工作,明确“十四五”期间工作目标,部署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基层防灾能力、科普体系和信息化建设等六大体系任务。

    七、保障措施和下一步工作考虑

    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资金保障、加强监督考核、加强宣传教育等4项保障措施。下一步将严格按照规划目标组织实施,一是全面查清我市地质灾害隐患情况,完成全市县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和市级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集成;二是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综合治理工程,逐步消除威胁户数、人数多、稳定状态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三是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设,显著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四是完善地质灾害技术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基层防灾能力,提升群众防灾识灾和自救互救能力;五是加强科普宣传力度,逐步构建地质灾害防治科普体系,提高全民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水平;六是加强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为市各级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撑和辅助决策支撑。

    八、咨询渠道

    咨询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咨询电话:0550-306773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