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水工环地质工程师张阳阳解读《滁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发布时间:2023-08-16 09:28
    【字体:打印

    2023年8月2日,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了《滁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是滁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文件,是依法开展和实施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现解读如下:

    一、“十四五”时期,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如何划分的?

    答:依据地质环境背景、现状地质灾害分布密度及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以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将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2个级别4个区。其中:中易发区2个,分别为以开采地下非金属矿形成的采空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面积707.99km2,占全市面积的5.23%;以片岩等软弱岩石形成的崩塌、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面积约2360.53km2,占全市面积的17.46%。低易发区2个,分别为以开采金属矿形成的采空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面积约154.65km2,占全区面积的1.15%;以灰岩等坚硬块状岩石形成的崩塌、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面积约571.08km2,占全市面积的4.22%。

    二、“十四五”时期,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区如何划分的?

    答:以地质灾害的易发分区,叠加城镇人口的密集程度、经济财富的集中程度、基础工程的建设规模、自然保护区的规模等级划分地质灾害防治区级别,划分出4个重点防治区,一是定远盐矿、石膏矿地下开采形成的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面积707.99km2,占全市面积的5.23%;二是明光-滁州-全椒一带以软弱岩石为主的崩塌、滑坡次重点防治区,面积约2360.53km2,占全市面积的17.46%;三是凤阳金、铁、铅锌矿地下开采形成的采空塌陷次重点防治区,面积约154.65km2,占全区面积的1.15%;四是凤阳南部和定远北部一带以坚硬块状岩石为主的崩塌、滑坡次重点防治区,面积约571.08km2,占全市面积的4.22%。

    划分出3个一般防治区,一是明光-定远一带膨胀土和软土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面积约4032.90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9.83%;二是来安半塔-天长一带膨胀土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面积约2120.89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5.69%;三是来安张山-滁州-全椒一带膨胀土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面积约2672.24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9.73%。

    三、“十四五”时期,如何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答:依托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平台,进一步整合全市气象、水利等部门雨量监测资源,充分共享雨、水、灾情信息,构建地质灾害隐患气象监测站网,对短时强降雨进行实时监测,积极推进全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工作,努力实现24小时常规预警与1小时动态预警相结合和全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全覆盖,加强群测群防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精准度和时效性。加快在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科学布设裂缝计、土壤含水率仪、GNSS 卫星定位仪、倾角计和加速度计等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建设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网络,实时、精准监测隐患点动态变化。“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普适性监测仪器安装5处。

    四、“十四五”时期,怎样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

    答:对风险等级高、工程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优先考虑搬迁避让,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实施;同时将避让搬迁与乡村振兴、土地综合整治、棚户区改造提升等相结合,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充分考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进行科学选址,一点一策,确保新址不受地质灾害威胁,切实解决隐患点居民搬迁避让中的困难与问题。“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搬迁避让7处。

    五、“十四五”时期,如何优化地质灾害网格化管理体系?

    答:继续推进“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自然资源和规划所、专业地质队员、群测群防员”“六位一体”协同管理,实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确保强降雨期间24小时有人值守、有人监测、有人巡查、有人预警。充分发挥专业队伍技术优势,强降雨期间或遭遇极端天气,在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的县(区)和重点乡镇至少安排 1名专业技术人员驻地提供技术服务,及时研判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化趋势,及时发送预警信息,提前采取各项防范措施。

    六、“十四五”时期,如何推进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答:对风险等级较高、不宜搬迁避让、威胁人数较多、治理技术可行、费用经济合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期分批落实治理任务,开展工程治理。强化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管理维护,有效恢复或提升原有治理工程防灾功效。对险情紧迫、治理措施相对简单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投入少、工期短、见效快的排危除险工程,切实减轻地质灾害威胁。“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工程治理11处,排危除险3处。

    七、“十四五”时期,如何加强基层防灾能力建设?

    答:利用电视、网络、微信、手机等媒介,借助“4.22”、“5.12”、“5.16”、“6.25”等宣传日,每年至少组织开展2次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宣传,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及防灾减灾意识。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地质灾害避险转移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综合协调和应急处置能力。每年至少举办1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加强对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和群测群防人员业务培训,强化各相关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提高群测群防人员灾害前兆识别、紧急情况上报和组织避险撤离等业务水平。

    解读机关:安徽省地环总站滁州分站

    解读人:张阳阳  水工环地质工程师

    联系方式:0550-306788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