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2023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3-05-25 10:37
    【字体:打印

    2023年,以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稳步发展。力争新增高新技术技术企业15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5%以上,新建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10家以上,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0个以上,进一步缩小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系统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围绕《滁州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目标任务,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确保各项创新指标位居中部地区创新型城市行列先进位次,逐渐形成以科技成果转化和开放创新合作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把滁州市打造成为安徽省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创新要素集聚地。

    (二)培育科技型创新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分类培育更多科技型创新企业。指导各县市区、园区出台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依托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企业,以“大企带小企”方式,融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同参与,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

    (三)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两清零”行动。建立倒逼机制,将有无研发活动、研发机构作为市财政资金支持的重要依据,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对年销售收入 1 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销售收入 5 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实施“两清零”行动。

    (四)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八大产业链,依托高校院所,实行“研究院+运营公司+基金”、多元化投入团队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等模式,建立以成果转化为主导,兼具科技研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等多种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省内拥有优势学科的高校联合共建学科实验室。支持企业、大院大所创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努力争创“一室一中心”。

    (五)促进科技成果熟化转化。围绕我市“八大产业链”,紧盯滁州产业关键技术短板和产业基础能力弱项,吸引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来滁转化,科技人才带着科技成果项目创业孵化。发挥滁州市创新发展研究院作用,引进高校院所在滁州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参与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工作。建立“科技情报员机制”,寻找捕捉重大科技成果。

    (六)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用好用活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创新活动。推动市科技创新资金与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联动,市属基金优先支持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形成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商业银行积极与基金运营机构合作,以“投贷联动”等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成果转化水平。积极对接省雏鹰计划专项基金、新型研发机构专项基金、人工智能主题基金,积极推进滁州子基金设立工作。

    (七)加大科技人才招引力度。聚焦人才第一资源,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改革重组滁州市天使投资基金,发挥投早投小投优功效,“扩面增量”改革天使基金支持范围与投企数量,优化决策流程、推行市场化运作、提升基金扶企效能。

    (八)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围绕重点产业,疏通对接通道,积极引入长三角的创新资源和平台,通过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等方式,加快创新创业资源和平台对接;搭建一批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吸引长三角地区的研发机构、企业、高等院校来滁发展,促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符合滁州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落地,促进科技领域跨地区合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