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委员:
您在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推广“科技副总”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提案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科技副总”模式,即由高校教师挂职企业副总经理或副总工程师,助推企业创新发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需求,务实高效。近年来,我市不断健全政策体系,搭建服务平台,大力拓展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提高了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一、筑巢引凤,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精准引才。明确“科技副总”挂职条件,即具有博士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具备相关领域突出科研工作经历和能力;科研方向、研究领域与企业生产贴近,并已取得一定实质性成果等。目前已有22家企业与滁州学院等高校高层次人才签订挂职协议。合理用才。“科技副总”聘任服务期3年,期间至少协助企业申报1项市级及以上科技课题、组织开展3次以上技术培训,且每月在企业工作不少于10天。建立企业、学院双向约束激励机制,企业根据合同对“科技副总”开展年度考核,学院在职称评聘时,对挂职教师予以优先推荐。贴心安才。对已签聘的“科技副总”,县财政给予每年每家企业5万元专项资金,保障“科技副总”薪酬。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将产学研成果转化合作资金按一定比例奖补给企业,最高奖补40%,进一步增强企业投研投产信心。
二、广开门路,畅通科研供需通道。
面对面“集中收诊”。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该县各级干部累计调研走访2018人次,集企业反映问题517 件,已全部协调解决。组织召开“四送一服”校企合作衔接会,23家科技型企业参加,现场促成企业签聘“科技副总”,签定产学研合作项目。一对一“把脉开方”。采取“两步走、两方案”战略:“两步走”,即对企业创新需求开展“广泛摸排+精准匹配”;“两方案”,即实行企业“点单”、高校“接单”的“对症下药”模式和高校“出单”、企业“买单”的“全面体检”模式。目前,已组织滁州学院机电、化工等学院教授、博士90余人次,开展调研60余次、走访企业53家,明确合作意向20项。点对点“输血注氧”。强化校地校企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有效融合,着力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开展地校合作近,促成滁州学院与6家高新技术企业签订成果转化协议,合同转化金额275万元。
建好运营中心。合作共建滁州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来安分中心,保障100平米办公场所和每年20万元运行经费;分中心由滁州学院指派4名骨干驻点负责,享受相应级别的岗位津贴和绩效工资。目前,分中心已出台“科技副总”、产学研成果转化等多款科技扶持项目。建强科研机构。通过与企业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设立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发项目等方式,把高校实验室“搬进”企业工厂里,推动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目前,滁州学院已有8名教授、博士在合作企业联合实验室参与科研。建优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协同育才机制,在4家企业增设校训基地、“师徒工作室”,15批次600余名在校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实践,帮助有市场、有需求的毕业生无缝入企就业。发挥高校专业能力,通过现场教学、答疑互动、顾问辅导等方式,为企业培训人才11场次150余人。
四、开渠引流,营造优质科创环境。
除创新梗阻。“科技副总”有效打破过去高校教师在企业兼职“名不正、言不顺、路不畅”困境,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研发机构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企业创新体系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通过校企合作,该县已建成博士后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35 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发展到76家。破体制藩篱。滁州学院按照“博士进百企”要求,合理保障挂职教师调停课申请;坚决破除“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顽疾,改革教师科研评价设置“成果转化服务地方服务企业”等指标,全面提高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引科技活水。“科技副总”在人才培养、技术指导、工艺提升、项目争取、产品开发上与企业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先后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3个,争取科技项目订单2个近500万元,帮助申报省重大专项1个,帮助2家企业参加市级创新创业大赛。
办复类别:B
联系单位:滁州市科技局
联系电话:18019814500
滁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