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流域防汛气象权威解读①淮河洪灾为何猛如虎

    发布时间:2020-07-27 15:20
    【字体:打印

        7月20 日8时31分,接国家防总命令,淮河王家坝闸开闸泄洪,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濛洼蓄洪区启用,滚滚淮河水流向蓄洪区。19 日晚至 20 日晨,濛洼蓄洪区内  2000余名居民完成撤离,抗洪抢险中又见“ 王家坝精神”。
        针对淮河超警戒水位,当前雨情水情汛情如何?淮河流域防汛重点难点在哪?淮河流域气象中心主任、安徽省气象台台长、正研级高级 工程师王东勇为大家一一解析。  
       一问:入汛以来,淮河流域共经历几轮强降水天气过程?
       答:自 6 月 10 日以来,淮河流域主雨带南北摆动,先后带来了 8  轮降水过程,且各轮降水间歇较短。其中,6月12日至18日、27日至30 日、7月11日至15日以及7月17日至18日,4 轮过程较强,累计雨量较大。  
       截至7月21日18 时,淮河流域中南部大部分地区累计雨量为 400 至800毫米,其中大别山区超过 800 毫米,最大累计雨量出现在金  寨站,达1134.3毫米。与历史同期相比,淮河上中游以南、浍河中上游、沂沭泗南部及里下河大部,累计雨量较常年偏多1至3 倍。淮河流域平均雨量 363.9  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超6成,为 1961年以来同期第3多,仅次于2003年(435.8 毫米)、2007 年(394.8 毫米)。
        二问:入汛以来淮河流域的天气气候有何特点,未来天气气候趋势如何?
       答:一是流域雨期长,降水日数多。从6月10  日开始,淮河流域进入降水集中期。截至 7 月 21 日,流域雨期长达 42 天,较常年偏长 20天,为历史第 5 位。
        二是降水极端性强,多地创历史极值。金寨(309.5 毫米)、六安(290  毫米)特大暴雨分别创本站日雨量历史极值。持续降水和阶段性强降水致使淮河水位不断上涨,防汛形势严峻。
       三是汛前流域旱情严重,入汛后出现旱涝急转。今年入汛前(5月 1 日 至 6 月 9 日),淮 河 流 域 高 温 天 气 频 发,流 域 西 部 和 沿 淮 降  水较常年显著偏少5至9 成,高温少雨导致严重气象干旱。入汛后,淮河流域出现多次强降水过程,旱涝急转,水位快速上涨,水库蓄水趋于饱和。
        三问:与其他流域相比,淮河流域防汛有何难点?
       答  :淮河防汛主要压力来自暴雨洪水。支流多、整体两头翘、上游落差大、中游河道窄、主汛期暴雨频繁是淮河防汛的主要特点。
        从气象条件看,淮河大面积洪水往往源自梅雨期长、大范围暴雨长时  间持续。这导致干支流洪水相遇,使淮河沿线长期处于高水位状态。从地理地形条件看,淮河流域也极具特殊性,其关注重点就在王家坝。王家坝闸以上至源头为淮河上游,落差达  178 米,占淮河总落差200 米的 90%,上游坡陡水急,洪水直冲王家坝,使王家坝遭受巨大的抗洪压力。王家坝闸以下至江苏洪泽湖三河闸的 490  公里为淮河中游,落差仅 16 米,河道坡降平缓,狭窄弯曲,宣泄不畅,洪水难以迅速流向下游。三河闸以下至淮河入长江口三江营的 146 公里为淮河下游,落差仅 6  米,其所在的洪泽湖由于黄河曾夺淮河河道,多年泥沙淤积,湖底已经高于淮河河床底,形成“地上湖”,洪水越到下游流速越缓慢。
        针对王家坝闸这一淮河汛情的“风向标”,近几年安徽省气象部门着力提升监测预报服务能力,建成淮河王家坝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将这里的四要素自动气象站升级为七要素;自主开发建成王家坝业务服务系统,集成了卫星、雷达数据、数值预报产品,并具备王家坝周边及淮河上游地区实况雨情水情信息、历史资料查询,以及未来  7 天天气预报等功能。
        四问:为保障淮河安澜,做好防汛减灾科技支撑,气象部门作出了哪些努力?
        答:2005年,淮河流域气象中心应时而生。多年来,淮河流域气象中心及流域内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气象部门通力合作,流域气象服务协调机制日益健全,共同建设了淮河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业务系统。  
       一是构建完善流域气象灾害监测网。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已建成由 1321 个乡镇自动气象站、2 部新一代天气雷达、1  部风廓线雷达、2个风云卫星直收站组成的气象灾害监测网;连续 3  年组织开展皖北强对流天气监测协同观测试验,探索局地灾害性天气精准探测技术;强化数据汇集共享,实现四省 34 部雷达、9000  余个自动气象站等实况数据的汇聚、质控和集中监控。
        二是流域气象服务业务体系逐步完善。在流域四省共同努力下,建立淮河流域暴雨洪水预警系统、干旱监测预警系统及卫星遥感业务系统等,流域水文气象信息汇集处理、实时雨情水情监测、精细化面雨量预报、洪水风险预警及气候影响评价等技术能力不断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流域气象业务服务体系。  
        三是流域科研合作机制运行顺畅。淮河流域气象中心本着“合作、创新、发展”的宗旨,设立淮河流域开放基金,与部门内外及高校院所开展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针对流域气象服务关键问题联合开展技术研究,有力推动淮河流域科技成果交流应用。同时,依托寿县观象台,气象部门针对淮河流域防汛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转自中国气象局网站 中国气象报一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