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滁州市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9-08-16 11:11
    【字体:打印

    滁州市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194号)要求,进一步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提升综合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抢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江北新区等国家战略机遇,以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切实提高运输组织水平,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和组合优势,建立“宜铁则铁、宜公则公、宜水则水”的综合运输格局。到2020年,全市货物运输结构明显优化,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取得明显成效,铁路货运量、水路货运量和多式联运货运量逐年增长。

    二、重点任务

    (一)铁路运能提升行动。

    1. 挖掘干线铁路运输潜能。研究提升京沪铁路等既有线综合利用效率,确保如期完成水蚌铁路电气化改造,依托合肥至南京高铁建设机遇,进一步挖掘合宁铁路货物运输潜力,缓解部分区段货运能力紧张,提升路网运输能力。(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交通局配合,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2. 支持铁路专用线建设。支持有关县市区接轨京沪铁路和水蚌铁路,谋划推进园区、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进一步完善铁路货运末端网络。(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提升铁路货场作业能力。着力提升铁路货场作业能力,盘活既有铁路货运场站,实施滁州北等货场改造扩能,拓展货物受理渠道。加快推进滁州铁路物流基地建设,增强区域铁路货物、集装箱办理能力。引导鼓励物流企业、货代企业深化与铁路货场合作,打通物流环节,提升作业效率。(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经信局、市交通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配合)

    4. 优化铁路运输组织模式。推进协调优化列车运行图,丰富列车编组形式,优先保障煤炭、建材、粮食等大宗货物运力供给。在运输总量达到一定规模的通道,开发铁路货运班列、点到点货运列车、大宗货物直达列车等多频次多样化班列产品。(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交通局配合)

    5. 提高铁路货运服务水平。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铁路运输企业与港口、物流园区、大型工矿企业、物流企业等开展合作,构建门到门接取送达网络,提供全程物流服务。(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市交通局配合)

    (二)水运系统升级行动。

    1. 完善航道网络建设。加速构建南以滁河为骨干,北以淮河为依托,东以高邮湖为中心的航道网络。重点建设进入长江、淮河、大运河经济航道,全面提升滁州内河航道等级。加快推进淮河、白塔河、滁河、清流河、池河、襄河航道升级工程,汊河船闸重建、窑河复航、襄河口船闸改建工程等。积极协调对接,推进高邮运西船闸复线工程。(市交通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配合)

    2. 整合优化港口码头资源。建设明光新港(润辉码头)、全椒新港、滁州(清流)港、大唐滁州电厂专用码头、淮河水上服务区、白塔河应急救助基地,改造升级凤阳顾台码头等,全面提升岸线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大型工矿企业、物流企业与港口企业发展有机融合,实现港口、物流园及区域产业的良性互动。(市交通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配合)

    3. 增强运输组织能力。加强与沿江沿海大港合作,深化多方合作机制,尽快融入长三角水运大通道。推广应用标准化船型,重点发展标准化船舶,引导企业发展内河集装箱、新能源船舶、多用途专用船舶等。加快港口作业模式升级、专业化泊位改造提升和货种结构转型升级,引导大宗货物运输“公转水”。(市交通局牵头,市有关部门配合)

    (三)公路货运治理行动。

    1. 强化公路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健全货运车辆非法改装联合监管工作机制,加大货物装载源头监管力度,重点加强矿山、水泥厂、港口、物流园区、建筑工地、混凝土搅拌站等重点货运源头单位货车出场(站)装载情况检查。严格落实治理车辆超限超载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机制,加大对大宗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的执法力度。优化国省干线公路超限检测站点布局,完善农村公路限宽限高保护设施。加强科技治超,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车辆超限超载检测,实现跨区域、跨部门治超信息资源交换共享,落实“一超四罚”,对违法超限超载车辆倒查货物装载源头,依法追究源头企业及人员责任。协调并推进高速公路入口称重检测设备安装工作,加大高速公路入口治超工作,高速公路货运车辆平均违法超限超载率不超过0.5%,普通公路货运车辆超限超载得到有效遏制。(市交通局牵头,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各高速公路经营单位配合)

    2. 推进道路货运车型标准化。巩固车辆运输车治理工作成果,稳步开展危险货物运输罐车、超长平板半挂车、超长集装箱半挂车治理工作,引导企业有序更新淘汰不合规车辆。积极推广中置轴汽车列车,加快轻量化挂车应用。(市交通局牵头,市公安局、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各高速公路经营单位配合)

    3. 推动道路货运行业集约高效发展。促进“互联网+货运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积极参与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推动货运物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支持引导大型货运企业、甩挂运输、企业联盟、品牌连锁等集约高效的运输组织模式发展,发挥规模化、网络化运营优势,降低运输成本,有效整合分散经营的中小货运企业。支持大型道路货运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加盟连锁等方式,拓展服务网络,延伸服务链条,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市交通局牵头,市有关部门配合)

    (四)多式联运提速行动。

    1. 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充分发挥滁州交通区位优势,鼓励铁路、港口、航运等企业加强合作,推进具备多式联运功能的物流园区建设,推动公铁联运、铁水联运跨越式发展。大力推广集装化运输,支持企业加快多式联运运载单元、快速转运设备、专用载运机具等升级改造。加快培育多式联运市场主体,积极引进具备先进经验的多式联运经营企业来滁发展。(市交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滁州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支持各地开展集装箱运输、商品车滚装运输、全程冷链运输、电商快递班列等多式联运试点示范创建。加大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骨干龙头企业在运输装备研发、多式联运单证统一、数据信息交换共享等方面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局牵头,市邮政管理局配合)

    3. 打造专业运输网络精品工程。鼓励汽车生产及上下游工业产成品运输向铁路、水路转移,加大对汽车零部件公铁联运和外贸集装箱运输的配套政策支持。推进整车铁路集装箱运输、内河滚装运输,并对新能源商品车运输予以适当支持。大力发展家电集装箱多式联运,提升家电运输时效,降低家电运输货损、货差与成本。鼓励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开拓家电运输市场,联合既有家电公路运输企业开展上门取货、“门到门”“站到站”业务。(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市场监管局、滁州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城市绿色配送行动。

    1. 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积极规划建设绿色配送网络,完善干支线衔接型货运枢纽、城市配送网络节点和配送车辆停靠装卸配套设施。推进快递分拨中心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快递专业物流园区,完善快递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快递服务进机关、进园区、进商场、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七进”工程,将末端物流基础设施配套需求纳入住宅小区、商业设施等基本配建标准。(市商务局、市交通局、市邮政管理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公安局配合)

    2. 推广应用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在重点物流园区、铁路物流中心、港口等推广使用电动化、清洁化作业车辆。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中,新能源车辆和达到国六排放标准清洁能源车辆的比例达到80%。将公共充电桩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范围,加大用地、资金等支持力度,在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农贸批发市场等货流密集区域,集中规划建设专用充电站和快速充电桩。(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住建局牵头,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市供电公司配合)

    3. 推进城市生产生活物资公铁联运。完善“外集内配”绿色铁路货运枢纽体系,充分挖掘既有铁路场站作业能力,先行探索“轨道+仓储配送”发展潜力。拓展城市核心区内既有铁路作业场站的作业能力,联合商贸流通企业、城市货运配送企业开展以铁路运输为干线的运营组织模式,提高城市生产生活物资运输中公铁联运的比例。(市交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信息资源整合提升行动。

    1. 加强物流公共信息资源整合。依托省公共信息平台,全面推进信息资源整合,提供现代化物流作业、多式联运管理和物流信息跟踪等服务,提高物流服务智能化、透明化水平。(市数据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交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促进部门间信息开放共享。加强交通运输、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间信息开放共享,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建立干线运输、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市场监管等信息资源共享协调机制。(市数据资源局、市商务局、市交通局、滁州海关、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交通局。建立健全运输结构调整工作调度制度,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研究出台配套政策。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市交通局、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有关部门配合)

    (二)加强环境营造。建立完善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强化货运市场和重点企业监测,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从业者诉求,完善相关运输从业人员社会保障、职业培训等服务。加大对运输结构调整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加强正面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为运输结构调整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市交通局牵头,市有关部门配合)

    (三)加强政策保障。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有关专项资金,统筹推进多式联运发展。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多式联运产业基金和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产业基金,拓宽投融资渠道;落实国家对通过参股、兼并、联合等形式组建的大型多式联运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运输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在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市交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督导考核。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运输结构调整要求,进一步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动态评估机制,对县市区运输结构调整完成情况、有关重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加强对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运输结构调整工作推进落实情况的督查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加强对铁路、港口、工矿等企业的督导考核,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市交通局、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有关部门配合)

     

     

     

     

     

     

     

     

     

     

     

     

     

     

     

    滁州市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

     

     长:许继伟   市人民政府市长

    副组长:金     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许光友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员:吴胜智   市交通局局长

    吴孝水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李向军   市商务局局长

    刘邦杰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李如培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贡植平   市财政局局长

    王燕永   市科技局局长

    宁建斌   市经信局局长

    朱爱农   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

    范恒军   市住建局局长

    郑田生   市水利局局长

    张文清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

    李永春   滁州海关关长

        市邮政管理局局长

    郭拥军   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交通局,吴胜智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