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关于抢抓“双碳”机遇,全力打造“世界 光伏之都”的建议》已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链条日趋完善。目前,全市已经构建起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玻璃、边框、封装胶膜、焊带、背板等日趋完整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条。单体投资超百亿元项目12个、超50亿元项目20个,全球光伏20强企业中9家在滁落户;形成了以滁州经开区、凤阳经开区为“双核”,天长、来安等县(市、区)协同发展的产业承接大平台。
(二)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全市落地和在谈光伏产业重点项目近120个,总投资近300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近千亿元。滁州市现有光伏企业57家,其中规上企业30家。截至2022年底,全市光伏产业产值达873亿元,连续两年增幅超100%;全市光伏组件产能42GW、增长31%,占全国的11%;光伏玻璃产能647万吨、增长128%,占全国的21%;光伏电池片产能25GW、增长127%,占全国的6%,隆基乐叶、晶科能源、东方日升三家企业产值先后突破百亿元。
(三)创新水平行业领先。目前在滁部分光伏企业科技水平远超同行,处于世界领先,如隆基太阳能单晶PERC电池、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分别达24.06%、26.81%,东方日升超大尺寸组件功率超700W,均为世界最高纪录。
二、已开展工作情况
(一)顶格推进,打造产业承载平台。组建工作专班。组建市光伏产业链工作专班和产业链党委,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光伏产业链链长和光伏产业链党委第一书记,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全力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选聘大学教授参与产业链工作专班,合力推进光伏产业政学产研融合。成立光伏产业链党群活动中心,定期召开产业链工作推进会、企业家早餐会和产业链党委会议等,研究解决项目签约、开工、投产、运营等各环节问题。开展行业活动。依托商协会,连续两年在滁举办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推动签约光伏产业类项目24个,总投资超1600亿元。举办滁州新能源电气(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填补了省内新能源电气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的空白,将为滁州乃至长三角片区新能源产业协作、转型提质提供平台化支撑。
(二)规划引领,强化产业发展支撑。主动向上争取。我委多次向省发改委等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对接,在《安徽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安徽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省级规划中充分体现了滁州元素。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全省光伏竞争性指标配置工作,2021年以来获得光伏建设指标164.2万千瓦,占全省的17.3%。2022年以来,东方日升太阳能电池片和组件、捷泰电池片、亚玛顿光伏玻璃、瑞达铝边框等一批光伏产业项目取得能评批复。编制产业规划。围绕我市光伏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全面打造“世界光伏之都”的总体目标,重点构建面向全球光伏产业供应链的光伏电池片、组件、光伏玻璃产业三大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国内比较优势的逆变器、光伏建筑一体化、辅材辅料、储能、双碳人才培育五大产业基地,打造光伏装备、水面光伏浮体材料、石英制品三大先进装备制造应用优势产业,布局光伏前沿技术、组件循环再利用、氢能装备及应用、新型电力系统装备及应用等前瞻性四大先锋产业,形成滁州市光伏产业“3534”发展蓝图。
(三)招大引强,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围绕光伏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心编制光伏产业图谱,大力拓展产业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等模式,2023年一季度,全市累计外出考察、接待光伏行业客商150余批次500余人,与600余家全国光伏行业协会会员单位保持密切联系,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2个;新开工项目7个;新投产项目5个。截至目前,全市光伏组件产能42GW,占全国11%;光伏玻璃产能647万吨,占全国21%;光伏电池片产能30GW,占全国6%。
(四)多链协同,完善产业发展生态。汇聚创新链。强化关键技术迭代突破,推进光伏重点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贝克勒尔光伏研究院、高效光伏电池产业研究中心、中国光伏材料创新应用研究中心、经开区光伏测试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建成安徽省石英砂纯化和光伏玻璃工程研究中心等光伏产业创新研发平台12个。配置资金链。建立产业链金融服务“1+1+2+N”机制,创新“主办行+链主企业+链属企业”的“一链一行多企”批量化对接模式,累计向光伏企业授信195亿元、31家企业获贷77亿元;组建总规模100亿元的国调战新基金和15亿元的皖能碳中和产业并购基金;A股上市光伏企业1家、培育拟上市光伏企业4家。完善人才链。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合作共建光伏产业链咨询专家库、首批入库专家30名,成立专家咨询团队10个;累计引进光伏领域高层次人才(团队)90名,设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市级博士创新工作站7家;梳理光伏产业人才需求,开展“千企百校·智汇滁州”光伏产业链云招聘活动,依托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开设“光伏产业订单班”。会同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线上发布《中国光伏行业人才白皮书》,积极宣传滁州营商环境和人才政策。组织开展全市光伏产业链专题培训班,进一步提升干部专业化能力。创新专业链。紧扣光伏产业链部署职业教育专业链,以专业建设服务光伏产业链发展,打造专业赋能产业链滁州样板,推动职业教育和光伏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进一步壮大市场主体。一是进一步梳理分析全产业链,优化调整光伏产业“链式”招商地图和产业发展图谱。加大对行业龙头企业战略转移投资线索的搜集,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对接活动,努力寻找招商线索,积极“走出去”。二是充分发挥各县市区资源禀赋优势,依托全市新组建的县干招商小组,发挥各地商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对接重点区域,积极宣传推介滁州。三是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配套,再引进一批头部及骨干企业,逐步建立起“链主+链属”企业“携手共舞”的产业集群,大力招引逆变器、光伏胶膜、组件边框、焊带、接线盒、连接器等光伏辅料企业,补齐光伏浆料、导电胶、密封胶等高技术门槛材料环节,积极对接晶澳、爱旭、阿特斯等头部企业。四是加快推动东方日升、海螺光伏产业园、上饶捷泰太阳能电池片、凤阳尚德高效组件产业园等一批带动性强、市场规模大、成长性高、经济效益好的重点项目建设。引导天长百盛、全椒旭能、安徽元太等中小企业差异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
(二)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根据光伏产业发展特点,为光伏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鼓励出台差异化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提升审批效率。贯彻落实《滁州市2023年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要点》,推动“光伏+交通”理念融入公路工程、公路养护、公路管理和公路运营中。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滁州市建筑节能降碳行动实施方案》、《绿色建筑专项规划》、《滁州市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措施,进一步扩展我市光伏应用市场空间。
(三)进一步拓展市场应用。有序发展集中式光伏电站,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鼓励智能光伏产品重点在5G、建筑、交通、农业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特色应用示范,不断壮大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增光伏装机300万千瓦。有序开展光储结合,加快龙源天长、远景定远电化学储能项目建设进度,推进滁州经开区负荷侧等新型储能项目建设,加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2023年我市被安徽省确定为建筑光伏示范城市,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光伏示范,以此进一步深化全市建筑光伏应用,切实提高节能降碳水平。鼓励新建公共建筑应充分利用建筑屋顶、立面,运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安装光电转换效率高的光伏发电设施,明确2023年新开工建设的工业厂房、大型公共建筑等适宜安装太阳能光伏的建设项目,应优先实施建筑光伏,安装占比不低于30%。充分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动既有公共机构建筑、工业厂房进行以太阳能光伏为主的能源替代。
(四)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撑。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为原则,全面加快光伏产业直投、基金设立和运作,切实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积极推动我市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滁州市促进风投创投发展打造产业资本中心若干政策》、《滁州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实施意见》等,从基金落户、租赁办公用房、投资奖励、招引项目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引导担保机构降低担保费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对符合条件企业的上市培育支持力度,减轻企业上市财务负担,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扩大融资、发展生产。完善扶持企业上市(挂牌)奖补政策,进一步提高奖补标准,扩大奖补范围。
(五)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一是发挥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作用,吸引相关领域高端人才集聚,促进前沿技术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二是充分发挥滁州市光伏行业协会作用,开展行业交流活动,推动光伏产业技术革新,促进产业升级;引导协会企业之间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加强产业协作配套;强化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积极筹备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滁州光伏产业供应链大会、全国光伏组件回收行业发展研讨会及组件回收工作组成立大会。
(六)进一步加强人才建设。强化人才引育力度,出台滁州市人才项目认定、党政储备人才管理、人才飞地(驿站)管理以及创业扶持、购房补贴、荐才奖励等政策,完善柔性引才、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等政策文件,推出“人才新政”十大举措,贯彻落实《滁州市“人才贷”业务实施办法(试行)》,用好风险补偿资金机制。目前,已为4家人才领军企业发放“人才贷”1600万元。出台《滁州市加强和推进八大产业链技能型人才培养激励细则》(征求意见稿),加快构建“育才、用才、留才”体系,畅通本市企业技能人才培养通道,构建技能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积极发挥技工教育优势,鼓励技工院校(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加强光伏专业建设,打造光伏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培养一批服务滁州光伏企业的高技能人才。
(七)进一步优化服务水平。针对科创企业融资“渠道窄”的问题,推出“贷投批量联动”金融服务新模式,按照“批量对接、贷投联动、风险补偿”,建立“贷投批量联动”业务框架,引入三层增信机制化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搭建市信用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市中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并大力推广,将该平台功能嵌入“皖事通”APP,实现了企业“足不出户”办贷款、银行“互不见面”放贷款,进一步提升我市“亭满意”营商环境水平。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在建项目均由产业链主要成员帮扶帮办;建立企业帮扶帮办考核机制,持续加强工作作风建设,提升企业服务水平,建立服务企业长效机制。
(八)进一步优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依托电池片、组件、光伏玻璃三大主导产业,打造光伏产业新高地,贯彻国家“双碳”目标,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稳步高效推进产业建设,政企携手推动滁州光伏产业建设步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