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创新基因 敲响奋进鼓点 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滁州样板

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全市上下正以打造乡村振兴小岗品牌为重点,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奋力前行

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www.chuzhou.gov.cn2021-07-23 08:15来源:滁州在线 阅读人次:
字体:打印

6月7日,滁州市政务中心北二楼,当红色幕布被掀开后,一块金色牌匾露了出来,上面赫然刻着八个黑色的大字——滁州市乡村振兴局。

2019年1月31日,滁州市扶贫开发局正式成立的场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仅两年多时间,滁州就从扶贫开发的快车道,驶上了乡村振兴的“复兴号”。

回望滁州扶贫路,无比自豪;展望乡村振兴路,信心满怀;改革小岗探新路,示范引领。今年以来,我市扎实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壮大优势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夯实基层基础,接续奋斗再出发,吹响振兴新号角,奋力谱写全面乡村振兴新篇章。

回望扶贫路,我们昂首挺胸、星月兼程,不负人民期望,见证皖东蝶变

6年前,定远县西卅店镇幸福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被列为安徽省五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18年起,在“党建引领助振兴、村企联建促脱贫”三年行动计划的推动和引领下,幸福村与当地企业“牵手”成立公司,激活了集体经济发展动力。如今,幸福村不仅早已摘掉贫困村的旧帽子,而且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的跨越式发展。村里一排排小楼拔地而起,乐得村民合不拢嘴,连称“住在幸福村,真的很幸福”。

幸福村的事例只是我市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市坚定不移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紧扣“一达线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核心指标,铆足“钉钉子”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全力推动“三落实”、全面做到“三精准”,顺利实现20.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定远贫困县摘帽的目标。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市突出重点、破除难点,不断提升脱贫质量。突出“两个确保”,累计发放国家资助资金2.3亿元,受益学生24万人次,无一人因贫失学、辍学;突出“三有一确保”,累计“351”兜底保障10.1万人次,“180”补偿91.2万人次,贫困户住院和门诊综合报销比例分别达86.4%、95%;突出“四个精准”,累计实施2.4万户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完成所有贫困户住房安全核验;突出“四个达标”,贫困户接入自来水率97%,非自来水贫困户水质经检验全部达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率达100%。

成绩单的背后凝聚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汗水。

坚持创新引领,壮大经济。创新开展“党建引领助振兴、村企联建促脱贫”三年行动,实现所有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全覆盖,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超过10%,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由2014年底的1.8万元增至2020年10月底的41.4万元。

坚持驻村帮扶,联系帮户。累计派出驻村工作队256支,驻村帮扶干部622人,安排2.68万名干部结对帮扶。广大扶贫干部用汗水、血泪乃至生命兑现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庄重承诺,5年来,150人受到县级以上表彰、176人先后受到提拔重用。

坚持社会帮扶,全员参与。动员全市781家企业,累计投入10.7亿元帮扶资金,惠及8.15万名贫困人口,2家企业荣获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称号。每年开展“1017”扶贫日等系列活动,共认领认捐1.4亿元。

展望振兴路,我们步伐铿锵、破浪前行,在逐梦的路上,期待美好未来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

半面店村曾是定远县70个贫困村之一,村集体经济多年为零。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村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入温氏养殖项目新模式,探索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

“今年村集体与大户成立合作社,改造养舍引进种羊,争取资金新建养鹅大棚,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将突破200万元。”半面店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林安然骄傲地对记者说。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分步分类接续推进要求,采取“培育产业带头人、做大特色产业链、构建利益联结环、完善收益分配法”等四项举措,全力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育发展“带头人”。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纳入重点支持范围,截至5月末,全市123个脱贫攻坚出列村培育产业致富带头人615名,择优选聘产业技术指导员1000余名。做大特色“产业链”。全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仓储保鲜、烘干晾晒、分级包装、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持续延长加粗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符合当地实际特色主导产业,目前已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35个,重点10个产业集群,着力形成沿淮优质粮食生产区、沿江高效农业发展区和江淮分水岭特色农业发展区三大区域板块。构建利益“联结环”。积极推广“企业+劳务基地+工资+脱贫户”“企业+生产要素入股+分红+脱贫户”等模式,截至5月,全市具备产业发展条件脱贫户31290户,目前已实施产业到户项目29560户,覆盖率达94.5%。完善收益“分配法”。根据脱贫户劳动能力、要素投入、活动参与等情况,确定资金分配额度、量化项目资金收益,实现收益分配差异化,今年以来全市共实施到村产业项目113个,预计出列村、脱贫户年均增收10万余元、3600元。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人。

6月10日一大早,作为滁州市第八批选派帮扶干部的刘新乡,在简单准备两件换洗衣物后,就驱车赶往定远县张桥镇管李村接任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振兴乡村,是责任,更是光荣。”刘新乡说,驻村后,将持续发扬脱贫攻坚战精神,带领村民一起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而不懈奋斗。

选派优秀干部,驻村助力振兴。持续向基层派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在外务工经商等本土人才,返乡担任村“两委”干部或主动创业,及时选拔重用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人才,打通优秀人才上升渠道。

搭建创业平台,激发创新创造。积极培育在推进乡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方面具有引领带头作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成果转化价值的乡村产业创新团队,目前已投入市级财政资金近百万元,扶持建立44个乡村产业创新团队。

强化顶层设计,全力做好保障。出台暂行办法对柔性引进的各类领军人才,按其年度薪酬的20%给予补贴,最高20万元。对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最高可给予253万元的资金扶持。实施乡村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市县两级分9个班次共计培训优秀乡村企业家1000余人。

乡村振兴的灵魂是文化。

我市坚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积极发挥乡村文化振兴的“铸魂”作用,夯实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乡村公共文化阵地提升,以“四个十”文化基础试点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建设和服务标准规范,组织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三个十佳”评选。持续开展“送戏进万村”等送文化下基层活动,结合主题组织开展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四百”系列活动等多项文化活动。打造乡村文化艺术品牌,挖掘利用优秀民间文化艺术,打造国家、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名片,推进“艺术乡村”建设,开展富有文化特色的农村节庆活动,建设国家、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拓展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模式。

在生态振兴中,我市实施农村生态保护提升行动,完善河长制、湖长制、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建设江淮分水岭最美岭脊线,实施淮河、滁河生态廊道,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三大行动”等,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在组织振兴中,我市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星级党支部创建,完善考评评估机制,加强作风建设,减轻基层负担,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推进。

改革促发展,小岗攻坚克难、闯关破障,用改革旗帜引领乡村振兴路,勇作全市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摁响改革“惊雷”的小岗人深知,唯有坚持深化改革不停步,把改革标志打造成改革标杆,才能面对新变化新问题,攻坚克难、闯关破障,创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小岗村始终坚持围绕“正确处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条主线”,积极探索农村改革新路径。深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2.132万亩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和1.36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证”在小岗村颁发。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连续5年为村民分红。43户村民“入股合作社、抱团促增收”,以584.81亩土地经营权入股民益土地股份合作社,有效破解“谁来种田、如何种田”的难题。

在乡村振兴中,小岗村紧扣产业兴旺这一基础,通过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实现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持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投资近3000万元,完成9000亩田园综合体高标准农田改造治理项目,实现“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全覆盖。与北大荒、安徽农垦等深度合作,先后扶持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3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重点打造“小岗葡萄”“蒸谷米”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健全小岗产业园运行管理体制,推动村园一体发展,盼盼食品项目、蒸谷米项目等先后开工建设、投产运营。在此基础上,小岗村还实行金融改革配套,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启动党建引领信用村创建试点工作,同步完成890户村民评级授信,为村集体和村民发展产业提供金融保障。

小岗村坚持做大“旅游+”文章,在推动全域旅游上下足功夫,以品质旅游、智慧旅游等放大旅游增值效益,开启小岗旅游新生。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成立小岗旅游投资管理股份公司,由“输血式”管理向“造血式”发展转变。以创建小岗国家级5A景区为抓手,对“两馆一中心”“当年农家”以及改革大道和友谊大道景观进行改造提升。先后举办“岗上花开·万人游小岗”“小岗村葡萄文化旅游节暨戏曲盛典”等系列文化旅游主题活动50余场次,小岗村也成功入选“全国百佳乡村旅游目的地”。近五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亿元。

“万民乡风,旦暮利之”。小岗村紧扣乡风文明这一核心,通过党建引领、科学治理,推动乡风文明、共治共享。成立小岗村“美德银行”,分片区成立移风易俗理事会、建房理事会等;组建广场舞队、花鼓队群众演出队,广泛开展“倡导乡风文明 弘扬时代新风”等文艺演出;持续开展“好婆婆”“文明新风户”等评选表彰,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村振兴是迈向新征程、奔向新生活、开启新奋斗的起点。新起点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在接续奋斗的新征程中,滁州人将继续发挥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接续奋斗、大胆探索、苦干实干、砥砺前行,努力探索出一条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滁州乡村振兴路。乡村振兴,就在不远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