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精准治理 注重特色 产业融合

——明光市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质增效

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www.chuzhou.gov.cn2024-04-08 08:43来源:滁州在线 阅读人次:
字体:打印

近年来,明光市坚持党建引领、群众主体,探索打造“低成本、可复制、可借鉴”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之路,努力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全域整治,注重示范带动

全域规划设计。致力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完善城乡空间布局,合理划分村庄类型,将全市1706个村庄划分为集聚提升、过度暂留、搬迁撤并等3类,逐村制定整治方案,对村庄建筑风格、村落风貌、田园风光等进行个性化指导,不搞“一刀切”,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精品村庄。

全域推进整治。将全市17个乡镇街道划分为南中北3个片区,由3名县级领导牵头,以“打擂台”方式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每月开展观摩评比,打好“片与片、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擂台赛”“对标赛”,不断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全域示范带动。全域推广当地首创的以群众为主体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陆郢模式”,按照“点、线、面”三级分步推进,通过观摩学习,以学促干,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同时,秉持历史风貌与适度适当改造相结合,全市先后打造“陆郢标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167个。

坚持党建引领 注重群众主体

党员“领着干”。实行党员示范带动制,通过“1名党员户长+10家农户”等形式,引领群众一起上、一起干,全市5700余名党员带动近10万名群众参加清洁行动,形成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唤起群众千百万”。

理事会“带着干”。从退休干部、社会能人、村民代表、乡贤、“五老”人员中提名候选人,全面成立自然村庄村民理事会,并将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中,带领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干、庄前屋后庭院自己清、村庄周围小巷大家修”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市已经成立了1415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理事会。

文明户“比着干”。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国试点市建设为抓手,创新“把阵地建在庄上”,实施评比表彰激励机制,让“小荣誉”带来群众观念转变“大能量”,形成群众由“要我美”到“我要美”的转变。相关做法获中宣部《宣传工作》专版介绍。目前,全市自然村庄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211个,成立志愿服务团队581个,建设信用积分超市72个。

坚持就地取材 注重乡土风味

突出“土滋土味”。全市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注重保留地方特色。鲁山村侯胡郢依托千年古井打造农耕文化,不仅将村民捐出来的石碾、石磨、石磙等合理布局,形成露天科普“收藏馆”,还在村居的墙体上绘制各类山水农田画,再现农耕场景;自来桥镇杨港村何郢依托当地的石资源打造“石头村”,村庄整体特色鲜明、古朴宁静。

突出就地取材。坚持“能修的不拆,能用的不弃”改造原则,就地取材,变废为宝,适度建设。铺路所用原料是就地取材得来,人工来自村民志愿者;村庄装饰用的景观和健身器材也多来自村民家里闲置的农具、废旧的轮胎等,经过精心设计成为各村独特风景,投入少,见效快。

突出普惠实用。各地在村庄环境整治中坚持以完善提升基础配套为主,坚持把钱用在刀刃上,不贪大求洋,充分体现乡村特点,用最少的钱营造最大的效果,做到“花小钱、办大事”,低成本、可持续。

坚持产村融合 注重培植动能

培育村庄产业。坚持从增强村庄的“造血功能”入手,推广发展“百果园、花世界、圈养禽、黄金艾”等村庄经济,催生“农业+”“旅游+”“文化+”“体验+”等新型特色农业,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张八岭镇柴郢村等一批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网红打卡地,通过持续改造提升民宿农家乐,建设餐饮购物点等,努力实现群众得利、集体增收、村庄变美。

发展隙地经济。鼓励支持农户在房前屋后空置隙地,大力发展“五小园”隙地经济,促进农业增收,美化生活环境。苏巷镇陆郢组“小果园经济”年收入已达30余万元;古沛镇彭庄组积极探索产业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农户利用隙地种植芦蒿300余亩,并注册“彭庄”牌绿色产品商标。

壮大集体收入。对村庄各类资源有效整合,推动形成“一镇一产”“一村一品”,深入挖掘资产资源增收潜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三界镇南岗组南岗茶园带动群众年增收70余万元,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桥头镇沙庄组发展种植艾草100余亩,仅此一项可年增加村集体收入近20万元。目前,全市50万元以上村达到73个,占比54.1%。

坚持建管并重 注重长治长效

全域“网格化”管理。按照“一户也不能少,一个村也不能漏”的原则,全市17个乡镇街道、135个村实行网格化管理,实行市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的工作格局。

试点“物业化”服务。按照“政府引导、村委会委托、市场化运营”模式,创新“物业进村”,在涧溪镇鲁峰、白沙王等5个村探索成立村级物业管理公司,优先吸纳脱贫户就业,既增强群众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又有效解决村庄周边道路等公共领域环境无人管护问题,确保治理成果常态化、长效化。

建立“长效化”机制。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建立了“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五有”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坚持“月调度、季观摩、年考核”,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村干部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对跟进慢、推不动、效果差的村党组织书记和软弱涣散村班子及时整顿调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