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预警是怎样“诞生”的?

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www.chuzhou.gov.cn2022-10-13 09:33来源:中国科普网 阅读人次:
字体:打印

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极端天气日渐多发,及早预警是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关键。那么,气象预警是怎样“诞生”?它又是如何传播的?

全天24小时,空天地海不间断监测

“受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的共同影响,灾害数量在过去50年间增加了五倍,但是由于早期气象预警,死亡人数几乎减少了3倍。”国家气候中心服务首席、研究员周兵说道。

和世间万物一样,一条气象预警的“一生”遵循着从萌芽、面世、成长到消亡的生命规律,即孕育、诞生、传播和解除四个过程。

为了更早发现可能引发灾害的天气现象,气象工作者要通过空、天、地、海四基观测设备,对风、温度、湿度、雨量、雷电、云等诸多气象要素,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监测。

然而,龙卷、雷暴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发展速度之快,仿如“神出鬼没”,而雷达就像监视它的“前线哨岗”。

以7月2日登陆的今年第3号台风“暹芭”为例,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数据质量室副主任郭建侠介绍说,“天衡天衍”系统采用温度平流、低空急流、云水相态识别等分钟级精细化垂直廓线融合产品,制作出发射率动画,清晰“描述”了台风中心距离广东周边的强对流过程,为降水识别、相态转换、强对流潜势预报等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目前,全国建有434个雷电观测站,其中,东部地区平均间距150公里,西部地区平均间距200公里,基本产品包括雷电发生的时间、位置、强度等,观测频次为秒级,每6分钟实时更新。

雷达是灾害性天气监测的“大国重器”,我国已建成由236部S波段和C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构成的世界最大的雷达监测网。

精准快速,就像解一道数学题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以前,人们观天,目见风起云涌、云收雨散,积累一定经验后,可知道一地某些天气变化规律,从而进行预测。

和经验气象预报相比,有着大气科学“数字实验室”之称的数值天气预报,则是一次巨大飞跃。

“精准、快速。”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卫星资料同化室副主任韩威解释道,简单来讲,数值天气预报是一种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把未来天气算出来的科学。因为大气运动总是遵循一定的物理规律,人们将大气运动变化规律编写成一系列数学方程,再利用高性能计算机进行运算,并和人类经验融在一起形成合力,得到未来天气发展变化状况。

为何要做数值预报?韩威介绍说,因为气象灾害每年造成约3000亿经济损失,加上我国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所以,做好数值预报不仅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还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

高度抵达3万多千米以上的卫星,能够360度旋转的雷达,精度是“微米级”的能见度仪,称重精确到0.1克的雨量计等这些设备,就像给大气做“CT”,能够清晰看见大气正在发生的微妙变化,并将收集的各类气象观测数据,输送给超级计算机和到天气预报员的工作平台,经过计算,会得到一个关于某种气象灾害发生可能性的数值。

至此,一条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诞生了。

多手段发布,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向公众发布,还要经过一条“必经之路”——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作为国家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一部分,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包含国家、省、市、县四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预警发布时效达到3至8分钟,能在1分钟内靶向发送给受影响区域的防灾责任人,迅速开展应急响应。

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自2015年5月至2022年6月,全国通过国家预警发布系统共发布预警信息222.2万条,其中,气象预警占预警发布总数的96.08%,向应急责任人发布预警提示短信151.4亿人次。

为尽可能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率、实现快速精准的预警信息发布,我国采用移动通信直达、广播电视直达、应急广播直达、社会媒体直达等多种手段,预警信息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2.7%,还通过49万农村大喇叭、7.8万乡村信息服务站、8个海洋气象广播电台等打通“最后一公里”,将气象预警信息延伸到村到户到人。

到这里,预警发布工作还没有结束。气象预报员还要对影响预警的数据持续观测,及时调整预警级别,当影响预警的天气过程结束后,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解除消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