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究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机理

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www.chuzhou.gov.cn2023-08-10 08:33来源:滁州在线 阅读人次:
字体:打印

概括提出并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深入探究党的创新理论的生成机理,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理论并运用于指导实践的重要前提基础。

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支撑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精髓。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哲学依据,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现代化是普遍性,中国式是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现代化的共性特征,但更具中国特色的个性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一般现代化的共性特征。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所经历的经济和社会变迁的过程。而所谓“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般特点,即现代化一般在经济上、政治上、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基本要求和共同特点。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也是符合这些一般特点的现代化,也即必须要满足经济层面上的工业化、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高,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农产品种类丰富、质量高,城市化;政治层面上的民主化、法治化;社会层面上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和谐共存、公民整体素质高;思想文化层面的民主化自由化等等这些一般现代化的共性特征要求,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共性要求和反映。

中国式现代化更具独创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特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向前推进的前提保障,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推动和顺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党领导人民探索和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从根本上讲就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形成的,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无从谈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质的规定性,既反映在党的领导这个根本要求上,也反映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推动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上。这些特征是不同于一般现代化的独有特色,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独创性等的特殊矛盾,是个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新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理论和实践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独有特征和个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本质要求,是矛盾特殊性原理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中的切实体现。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中,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中国特色。我们要走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要遵循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国情。特别是要摒弃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以及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的野蛮侵略掠夺方式,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走共同富裕与和平共赢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

实践表明,从来就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通向现代化的道路绝不止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开辟了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道路,同时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类似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方案。

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历程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先是通过“三大改造”,消灭了封建制度,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随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是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以及分两步走战略构想的确立,一条切合中国实际、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越来越清晰,“四个现代化”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成为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论断,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进程中,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三、悠远博大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底蕴

一是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提供了自信的历史依据。在经济发展方面,创造了世界独有的人工灌溉条件下的精耕细作农业,还有水利、建筑、手工业、商业等都创造过辉煌成就;在社会进步方面,创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包容并蓄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以及学习工作休闲等社会生活习俗体系;在文化成就方面,创造了以诸子百家和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世界闻名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体系,以及中医体系、尊师重教的教育体系等等;在生态文明方面,创造了独特的“天人合一”等辩证自然哲学思想,以及很早就开启了禁山休渔、爱护山林等生态保护方面的认识及实践;在政治文明方面,创造了大一统国家政治体制,是对世界文明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可以说,中华民族通过悠久的农耕文明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提供了极大的自信。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征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提供了自立的性格底气。丰富多样、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胸怀天下、兼济万物苍生的民族气质;广袤优越、但洪涝干旱等灾害频发的自然气候条件,造就了中华民族崇尚集体、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为了民族生存而自强不息、不断创新的民族品格;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熏陶的开放包容、睦邻友善的民族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正是由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民族性格所决定的。未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新征程中,我们当然要把这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三是探索现代化由被动到主动的艰辛历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提供了自强的经验勇气。闭关锁国导致的被动挨打危机唤醒了国人强烈的现代发展意识。由于“中央大国”封建王朝的盲目自大,造成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间的长期隔绝,浑然不知近现代世界文明的范围和水平都在悄悄发生变化,先进和落后格局正在转变。随着地理大发现,世界逐步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东西方文明开始碰撞:等到被帝国主义的枪炮无情地打开国门而被迫开放后,终于唤醒了仁人志士的自强雄起意识。种种被动现代化尝试无法挽救民族危亡,更不能引领国家民族走向富强。中国从不知先进的工业文明,到被迫开放后的警醒,开始了艰难痛苦的被动现代化进程,开展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等等摸索,但终究无法找到一条挽救民族危亡并使之走上现代化发展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主动的现代化历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提供了极大的勇气和底气。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把现代化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遵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我国走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苏联、又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