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出高质量充分就业“滁州速度”
——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汪国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作出了部署,这为我们做好人社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近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汪国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市人社系统将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跑出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滁州速度”。
一是强化改革思维畅通“工作链”,构建大就业工作格局。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必须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就业优先政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着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进一步健全党委和政府统筹领导、部门横向协同、系统纵向贯通、社会广泛参与的就业一体化工作推进机制,推动形成全市促进就业“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实现就业责任共担、就业政策共商、就业服务共建,推动政策、资金、资源、力量向就业集聚。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完善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就业考核指标评价办法,将扩大就业容量、消除零就业家庭。今年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征集10万个优质岗位、为企业招工引才7万人。
二是强化全局观念畅通“政策链”,扶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稳住了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我们必须着力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的长效机制,让更多高校毕业生选择滁州、扎根滁州,今年将推进“六免六补六优化”政策落地,力争新招引大学生4万人以上。健全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劳务协作和权益维护机制,精心培育劳务品牌,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增收。聚焦大龄、残疾、失业等困难群体需求,健全失业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等就业援助机制,兜准兜牢困难人员就业底线。今年力争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940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700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三是强化创新举措畅通“信息链”,推进就业工作模式转型。进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时代,对就业工作效率和精准度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信息化发展契机,加快就业工作一体化协同、数字化转型,形成“用数据说话、靠数据决策、依数据行动”的就业工作新模式。完善以就业为重点,社会保险、劳动用工、人事人才协同支撑的全区一体化信息平台,摸清摸准服务对象底数,打通数据共享频道,实现全流程进系统、全业务实名制、全服务用数据,推广“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强与发改、教育、民政等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将建设204个充分就业智慧社区,让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智能化便民化水平。
四是强化务实作风畅通“服务链”,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就业公共服务是促进市场供需匹配、实施就业失业管理、落实就业政策的重要载体。以实施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为契机,顺应群众多元化公共服务需求。大力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至基层,加快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就业超市、零工驿站等基层就业服务网点,推行“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有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力度,提高技能劳动者占比。扎实开展监察执法行动和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依法纠治就业歧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等乱象,加快“诉裁调”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围绕“八大产业链”发展需求,建立1个省级、2个市级人力资源产业园、8个人力资源功能服务区,引进100家知名人力资源专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