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步履铿锵,华美蜕变绽新颜

70年来,滁城绘就城市建设的全新图景,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诗

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www.chuzhou.gov.cn2019-10-11 08:39来源:皖东晨刊 阅读人次:
字体:打印

从曾经的落后凋敝、百业待兴,到如今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四通八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滁城建设不断发展,绘就了城市建设的全新图景,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诗。

城市建设

滁州城坐落江淮间,城池关隘拥山环水,向为江北重镇。三国魏晋间,古城曰“涂中”、“新昌”,隋始称滁。1949年城区面积1.7平方公里,城内有两层砖木结构楼房10余幢。1953年拆东、南、北城门城垣,辟城内外交通。城内古塔、牌坊、钟楼悉被拆除,仅存一座文峰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新中国成立之初,市政建设在原来县城的基础上进行修补拆建。60年代城区面积2.89平方公里,70年代滁城渐次南扩。1982年11月15日撤销滁县设立滁州市(县级)后,拓宽旧城街道,铺平路面,架设路灯,修筑桥梁,建成琅琊大道、琅琊山森林公园和南湖公园。同时形成东、西、南三片工业区,城区面积由1982年的4.62平方公里增至1992年的14平方公里。1993年起,市政府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城镇化战略,改造旧城与开拓新区并行,城厢向南推进,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向东扩展,建立工业园。至1998年,城区面积扩展到20平方公里。2007年城区面积45.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近40万人,城市道路228公里。

2008年开始“大滁城”建设,拉开以滁城为中心,全椒县城、来安县城和乌衣镇为副中心,琅琊山风景区为依托的“131组团”发展框架。滁城总规划面积从60平方公里扩大为95平方公里,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居住向社区集中、公务向行政新区集中、城市区域与南京融合。逐步建设成山环水绕、宜业宜居的新型工贸和生态旅游城市。到2010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8平方公里,城南新区格局拉开,环东南部到北部,调整扩大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高铁站区、科教园区、琅琊新区及开发区。

城东的发展更为阔达, 2011年12月27日上午,由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滁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开发的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规划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的苏滁现代产业园基础设施投资约100亿元,带动区域总投资约1300亿元。主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引进外资为主,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旗舰项目、重大项目,外资比重占70%。

城市街区

旧时滁城七十二条半街巷,狭街曲巷石拱桥,条石铺路水绕城。50-60年代,古坊、塔、阁多已不存,新式楼房寥寥无几,依然是一座农业县城的型态。70年代在城西南、东南周边陆续建设一些小工厂。80年代滁县改设县级市以后,城市规划和建设逐步拉开。1993年省辖滁州市成立,中心城市格局渐次展布。

2000年来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新区干道纵横,高楼崛起。南谯路、丰乐大道和紫薇路等南北走向的干道将老城区和城南新区连成一体。南湖、北湖、内城河环绕老城区,明光路以南到清流路为主要商业区,会峰路以南新区呈现代气派,工商、物流、行政、文化设施相得益彰,高铁站区成为城市南端。近百家大型企业布局在城市外围,城区东部京沪铁路由南向北纵贯市区,上海路(东外环路)将城东工业园与东北工贸新区相连成片,直达宁洛高速公路。城西琅琊山脉绵延起伏,绿荫覆盖,西涧湖水烟波浩渺,东部的清流河蜿蜒流向东南,新开凿的龙蟠河自西向东横流城南新区,构成山水环城的景观。老城街巷河桥旧民居尚存些许昔日风貌,一片片新兴居民住宅小区鳞次栉比。宽阔的街道纵横交错,车水马龙,南谯北路、天长路、琅琊路、凤凰路等商业街区商场比肩,广告林立,物流人流涌动,商业繁荣。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的改善,滁州开始了都市人的生活方式,过“夜生活”也成为一种时尚。入夜,华灯齐放如花似锦,闹市区五彩缤纷,商场夜市、歌厅茶座霓虹闪烁,人影绰约,公园广场乐舞翩翩,市民生活祥和安康。

2019年10月1日,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滁州明湖景区预开园。滁州明湖项目2012年启动,是滁州胜天河综合治理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是集城市水利防洪和生态建设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重大项目。其建设区域范围为滁州大道、昌盛路、滁马高速及滁宁快速围合区域,总面积21.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约5平方公里,湿地及绿化面积约5平方公里。滁州明湖建设目标是以明湖湿地生态公园建设为牵引,引导自然向城市渗透,构建集文化创意产业、国际会展、旅游度假、康体健身、商务办公和高档居住区为一体的高品位低碳示范新城;将明湖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华东一流、安徽第一的大型综合性生态产业园和海绵城市的典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