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芯”而行攀高峰
——我市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2月19日,晶隆半导体材料项目主体工程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总投资105亿元;
3月18日,总投资3亿美元的先进半导体材料(安徽)有限公司正式落成投产;
8月8日,Micro-OLED微显示模组项目签约落地滁州,一期投资20亿元;
10月19日,惠科电子纸显示模组整机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投资约80亿元;
……
好消息接踵而至,折射出我市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的铿锵步伐。
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抓机遇、扬优势、促发展,推动半导体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截至目前,全市半导体相关产业企业96家,其中规上企业82家。滁州市新一代电子信息集群获批安徽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全椒县电子新材料产业集群、南谯区半导体设备及材料产业集群获批安徽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今年前九个月,半导体产业实现产值330.7亿元,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兴动能。
追“芯”突围崭露头角
半导体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对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2021年召开的滁州市第七次党代会上,我市将半导体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南谯区南浦合作示范区主导产业。该区结合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发展定位和地处南京、合肥集成电路产业链“双链”交接处的区位特征,明确围绕封装测试、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制造及功率器件制造等细分领域为主的产业发展定位。
2021年12月,随着全市首家晶圆制造IDM企业——滁州华瑞微电子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南谯区实现半导体产业“从0到1”的突破。三年来,总投资105亿元的晶隆半导体、50亿元的博晶显示科技、30亿元的华瑞微IDM芯片制造、10亿元的拓维光电等近30个半导体和电子信息产业项目陆续签约落地,涵盖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制造等多个领域。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南谯区半导体产业迅速崛起的成功示范,只是我市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纵观全市,半导体产业发展呈现多点开花、串珠成链之势。全椒县围绕半导体材料产业,成功引进南大光电、秀朗新材料、亚格泰等企业,着力打造电子材料产业园,被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授予“全国电子新材料产业基地”称号。滁州经开区的长电科技、惠科光电、立讯精密等重点企业不断加大投入、新上项目,产业发展活力四射。琅琊区引进光智科技项目,具备了从“材料生长、芯片设计、器件制备到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规模化生产能力。苏滁高新区引进先进半导体、达亮电子、爱沃富等产业项目,产业发展展现蓬勃态势。
向“芯”而行,滁州“跑步”入场。如今,作为半导体产业的后起之秀,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半导体封装测试、电子特气等高纯材料、电子元器件为主导,新型显示、LED照明等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产业链的日趋完备,吸引越来越多的关联企业顺势加入,协同发展。
记者从市工信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半导体产业续建项目共71个,总投资705亿元;其中,总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投资10亿元(含)以上项目15个。新签约项目24个,总投资191.4亿元。储备(在谈)项目52个,总投资573亿元。
“接下来,滁州将立足半导体封装测试、半导体材料、光电器件产业优势,大力引培半导体龙头企业,做精做强半导体特色细分领域,健全产业配套体系,逐步形成以半导体特色制造、先进封测、高端材料为核心的半导体配套产业集聚高地,及以智能家电家居、智能仪器仪表为核心的半导体下游应用研创示范基地。”市半导体产业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我市将力争在半导体封装测试、半导体材料、特色制造等领域形成核心配套产业集群,在半导体光电器件、分立器件等应用领域形成产业应用示范基地,有效支撑长三角地区及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形成品牌影响力。
“双招双引”提速发力
我市始终把“双招双引”作为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第一抓手”,一切围绕招商转,一切围绕项目干,抓实“谋、引、落、转”全过程,“虎口夺食”抢项目,奏响“双招双引”大合唱、最强音。
坚持“顶格战法”,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大力度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探索构建领导带头、部门跟进、市县落实的上下贯通、纵横联动工作体系,形成顶格谋划、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工作新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出征,全面走出去、请进来,捕捉信息、对接客商、抢占赛道。今年以来,市级党政领导累计外出招商100余批次、拜访企业超280家。各县(市、区)及滁州经开区、中新苏滁高新区主要负责同志以及第五批县干招商组主动挖掘资源,采取登门拜访、敲门招商等方式累计接洽项目千余个。
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招大引强”是关键一招。我市持续开展“招大引强”攻坚行动,压茬推进招商引资季度攻势、专题招商推介等活动,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百强等,紧盯产业龙头企业、正在接触的行业领军企业,持续跟踪、紧盯不放,全力招引一批支柱型项目。同时,充分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现有在滁发展的行业“领头雁”,变“朋友圈”为“项目池”,形成“滚雪球”式的集群效应。
做强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离不开精准招商。各地专业分析重点产品上下游协作关系,精准招引关键环节、核心部件、重点材料项目,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南谯区依托宁滁新型功能区,重点招引半导体先进封装、特色工艺制造相关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全椒县围绕半导体电子特气、电子化学品等领域,瞄准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半导体材料产业集群。滁州经开区、中新苏滁高新区则聚焦封测、光电器件等,招引目标企业。天长市依托滁州学院半导体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精准招商,重点发展传感器产业。其他县(市、区)结合地域实际,细化产业发展主攻方向、龙头企业培育清单、补链延链强链重点,全力招项目、强配套、兴产业。
不仅如此,我市还瞄准新市场、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开辟细分领域、新兴赛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制造基地”向“价值高地”转换。加快平台建设,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旗帜性抓手,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为牵引,加快推进行业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强招才引智,深入梳理摸排企业人才需求缺口,滚动更新产业链人才需求目录,组织企业参与“星耀滁州·会客虹桥”“千企百校”校园招聘、揭榜挂帅等活动,以更大力度引进产业紧缺人才。加速智改数转,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5G通信、物联网等技术广泛应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联系,不断提高半导体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增值服务优化生态
“项目2021年4月开工建设,2022年3月首条产线投产,2024年3月项目首期建设全面落成投产,刷新了公司制造基地建设速度。”虽距先进封装材料国际有限公司滁州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已有大半年时间,如今回想起项目建设过程,该公司负责人仍对“滁州速度”“滁州服务”赞不绝口。
一句真诚评价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我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取得的实效。
营商环境是发展竞争力的“风向标”,是改革驱动力的“突破口”,更是政府服务力的“试金石”。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创优营商环境工作,坚持对标省外先进、对标省内一流,将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连续三年将创优营商环境作为“新春第一会”的重要议题,坚持把营商环境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全力构建“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的新格局。先后出台全省首部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滁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国首部《证照并销地方标准》等制度性文件,从政策端、创新端、服务端、机制端协同发力,持续擦亮“亭满意”营商环境服务品牌。
今年,我市更是在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践诺守信的社会环境基础上,推动“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全面提升,制定出台《滁州市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总体方案》,变过去“政府有什么、给什么”为现在“市场主体要什么、给什么”,以企业获得感为核心,坚持企业有感、创新引领、系统集成、数字赋能原则,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构建“124+N”增值服务体系架构,推动营商环境向“优”而行、层级跃升。
政务服务能力强不强、效率高不高,企业的感知最敏锐、最深刻。我市持续营造“无事不扰、有事必应”服务企业模式,贴心当好服务企业和项目的“店小二”,以最优的政策、最好的环境、最暖的服务打造投资“洼地”。
建立企业诉求“挂号制”推进“企呼政应、接诉即办”工作机制,依托“民声呼应”“省为企服务平台”“12345营商环境监督分线”“滁州市企业服务直通车”等线上线下平台,多渠道全天候受理企业诉求,实现“一口收办”。重点涉企政务服务单位负责人每月以企业身份走流程、以工作人员身份坐窗口等方式,转换角色、一线办公,全流程深入体验线上线下办事过程。目前,全市11.04万政务服务事项,平均办事环节减少10.23%,减少提交办事材料21.98%,平均审批时限减少34.38%。企业群众好评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