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节节高”

——我市2023年民生答卷厚重而温暖

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www.chuzhou.gov.cn2024-01-09 08:23来源:滁州在线 阅读人次:
字体:打印

家门口的老年食堂吃出“幸福味”,15分钟健身圈点燃全民“健身热”,三公里就业圈端稳幸福“就业碗”,菜市场焕然一新上演“变形记”……2023年,这些看得见的实事和摸得着的温暖,化作笑语欢声,一点一滴刻进滁州发展的印记里。

民有所思,我有所动;民有所愿,我有所为。

去年以来,我市上下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夯实民生基石,破解民生难题,增进人民福祉,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

聚焦“一老一小”,守护朝夕美好

在去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的滁州老年大学清流校区,记者看到,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增添了智能化的教学设备和“走心”的适老化设施,让人眼前一亮。

这是我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去年以来,我市聚焦“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以更贴心的政策,更适配的服务、更到位的保障将温暖和爱不断延伸,以暖心举措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宗旨,我市扎实推进“老有所学”行动,全市已开办各级各类老年学校共633所,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达到23.5万人,进一步增强老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深入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全面做好老年食堂(助餐点)运营服务,解决低收入、失能、独居、高龄老年人就餐问题,去年以来,我市投入资金2524万元,新建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63个、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104个。全市已建成城乡老年食堂(助餐点)542个,老年助餐点覆盖率达100%,累计就餐125.6万人次,累计消费699.5万元,累计补贴264.6万元。

在“老有所养”上,我市用心用情用力不断加大养老服务供给,持续创优养老服务工作。开展2023年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投入资金1350万元,家庭适老化改造3726户。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村级养老服务站110个,完成率100%。建成滁州市养老服务区块链技术平台,完成养老服务联盟链构建及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升级改造,新增8家智慧养老服务机构。2023年,累计发放高龄津贴10942.2万元、惠及14.06万人;发放低收入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2346.62万元、惠及6.77万人。

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在滁州,一所所新建幼儿园拔地而起,一项项暖心服务托起民生幸福新期盼。

我市聚焦群众所需所求,加大学前教育学位和托位供给,构建普及、普惠、有质量的托幼服务体系,2023年全市新增公办园学位3810个,新增托位4485个,有效解决“入园难”“入托难”“接娃难”等问题。

此外,我市用心呵护留守及困境儿童,为1246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资金2027万元,为563名儿童发放助学资金314.1万元,实现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衣食学无忧;投入资金139.8万元,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活动109场次,发放“暖心包”3820个。对6774名农村留守儿童全部安排牵手人提供精准关爱服务,全市共打造116个标准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打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最后一米。

聚焦精准救助,兜牢民生底线

扶危、济困、救急……我市着力构建分层分类、城乡统筹、制度完备、高效顺畅的大救助格局,全力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兜牢社会救助保障底线关键在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兜底保障机制。我市编制印发《滁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程》和《滁州市临时救助工作操作规程》,完善低保对象认定办法,优化低保准入条件,进一步健全救助对象主动发现和监测预警机制。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投入592.8万元为全市2.25万名特困供养人员购买住院医疗护理保险,解决特困人员住院护理难题。

稳步提升困难群众社会救助水平,让兜底保障更有温度、更有力度。坚持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连续9年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2023年7月起,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786、757元/人/月;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至1400、1028元/人/月。2023年,全市累计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2.46万余人,发放低保金7.55亿余元;保障特困供养对象2.24万余人,发放特困供养金和护理补贴2.48亿余元;临时救助12177人次,支出资金1792.05万元。鼓励高龄、失能半失能集中供养,城乡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64.9%。

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机制,鼓励慈善组织设立社会救助专项资金,推动村(社区)成立“救急难”互助社。截至目前,全市共成立“救急难”互助社1233个,2023年累计开展“救急难”救助1531户,发放救助金99万元,切实为困难群众送去“及时雨”。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保尽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应养尽养”、临时救助制度“应救尽救”……我市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安全网更加密实牢靠。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始终牵动着市委、市政府的心。我市强化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管理、精准发放工作,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5282.5万元,惠及14.5万人次;实施“精康融合行动”,投入750余万元,建设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站点18个,服务精神障碍患者3531人次;抓实流浪乞讨救助人员街面巡查、社会参与、宣传引导三项举措,截至目前,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145人次,寻亲返乡17人。

聚焦普遍受益,增进民生福祉

走进琅琊区交通路农贸市场,一眼望去环境干净整洁,过道宽敞明亮,摊位上的菜品摆放整齐,市场内秩序井然。“经过改造后菜市场环境看着舒适多了,在这里买菜不仅方便,还更放心。”前来买菜的市民纷纷为菜市场的环境点赞。

2023年,我市深入开展暖民心行动,紧紧围绕民生领域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让城市有温度、市民有温暖。

聚焦菜市场“标准化、清洁化、规范化”,我市从硬件改造、环境改善、秩序管理等方面推进文明菜市场建设和改造提升,完成20个城区菜市场、48个乡镇菜市场整治改造,全面提升菜市场管理服务水平,真正让群众感到舒心安心暖心。

将快乐健身行动与15分钟健身圈建设紧密结合,整合利用现有空间资源,维修、改造、提升500个居住小区、行政村健身设施,组织超50万人次参加各类赛事活动。

全力推进便民停车行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大停车设施有效供给,滁州市主城区新增城市停车泊位33734个、公共停车泊位3186个,破解城市“停车乱、停车难”问题。

全面提升口腔医疗服务水平,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院)新增牙椅数28台,17家二级综合医院(含中医院)全部单独设置口腔科,组织基层口腔医护人员专业培训233人。

深入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实行“三公里”就业圈点对点帮扶,积极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和临时性专项岗位,为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办理失业登记和就业援助对象认定。建立重点群体帮扶台账,对辖区重点人群等实行实名制常态化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市共开发就业见习岗位3332个、公益性岗位3011个,已实现129个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新增技能人才19082人,14279人通过“三公里”就业圈实现就业,有效缓解企业“招工难”、群众“就业难”问题。

蓄力推进“新徽菜·名徽厨”行动,打造滁州特色品牌。遴选了14家徽菜技能定点培训单位,确定了香酥滁州鲫、老东关油茶、太守牛肉锅贴等12个徽菜师傅特色培训项目,组织技能培训1491人次,新增徽菜师傅922人。

全面推进家政服务创新,坚持“政府引导、主体主导,强化诚信、健全标准,规范管理、示范引领”的原则,招引合肥壹家、兴宏信等家政龙头企业入滁运营,推广家政服务企业进社区,发展“互联网+家政”新业态,全市已培训家政服务人员3.78万人次,新增家政服务人员7109人,评选8家市级优秀家政服务企业和20名市级优秀家政服务人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