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司法局扎实推进法援民生工程
做好困难群体法律援助工作,是今年我市50项民生实事之一。市司法局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办案质量、深化便民服务,扎实推进该项工作有效开展。截至10月底,共受理、指派法律援助案件6820件,完成率103.1%。
完善服务网络,拓宽援助“广度”。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事项范围,将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货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法律援助重点群体,将其劳动争议、劳务合同纠纷以及涉农纠纷纳入法律援助事项范围。印发《关于法律援助申请市域通办及案件受理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通过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深度融合,推行法律援助申请“通办、帮办、代办”机制,探索建立法律援助异地协作机制。全市3120余名受援人通过法律援助申请“通办、帮办、代办”机制,获得“一次办、就近办”便捷服务。
精简申请流程,提高援助“速度”。简化法律援助办理流程,规范个人诚信承诺制,统一全市诚信承诺文书格式,缩短法律援助审查、指派时限。对农民工讨薪、索要赡养费、抚养费等需要及时提起诉讼,申请仲裁的案件实行当日受理、当日审批、当日指派。推行“预约办、延时办、假日办、上门办、指尖办、网上办”,开展法律援助申请“云受理”。对有特殊服务需求和特殊困难的法律援助申请人,提供突破时域的精准服务。我市3587名受援人通过个人诚信承诺制获得法律援助服务,521名受援人通过“互联网+”获得法律援助“云上服务”,为39名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
强化援助队伍,提升援助“精度”。遴选20名执业8年以上或中级以上职称律师、法律援助律师,组成市级法律援助专家库,参与案件质量评查和疑难案件研讨等。招募50名执业律师组建市级法律援助专业化服务团,结合律师办案特长和受援人意愿,发挥两结合“点援制”效用,提升办案质量。联合市律师协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律师参与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开设公益法律专家门诊,推动资深律师示范办案,建立实习律师进驻法律援助机构开展定期实习服务制度。全市2518名受援人通过双向选择的“点援制”,获得心仪律师的法律援助服务。
健全监管制度,强化援助“力度”。对法律援助案卷的封皮、目录及卷内文书材料等进行重新梳理和优化调整,督促法律援助案件承办人员在案件办理中履行全面告知义务、风险提示等,严格执行案卷及时归档制度,形成案卷自检自查自纠常态化工作机制。通过开展旁听庭审、案卷质量检查、征询司法机关意见、回访受援人等多种举措,实现法律援助质量“全流程管理”,将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评判案件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全市组织法律援助案件集中评查3次,旁听庭审活动18场次,对2160余名受援人开展案件回访,满意率达98%,实现法律援助零有效投诉。
加强惠民宣传,保持援助“热度”。将法律援助工作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大局,积极策应营商服务、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部署,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法律援助“亭解忧”法律援助惠民生系列专项宣传服务活动。培育“亭解忧”法律援助系列子品牌,形成“一中心一品牌”矩阵效应。琅琊区“朝夕相守”、南谯区“同心援”、全椒县“陵家姐妹”、来安县“亭好安心援”等法律援助工作品牌相继建立,不断扩大法律援助影响力,提高法律援助供给水平。全市共组织开展法律援助民生实事宣传活动36场次,开展“亭解忧”专项宣传服务活动11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850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