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城市进化论丨人均同比增长114% 时代翘“滁”再迎新风口

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www.chuzhou.gov.cn2022-01-11 09:41来源:凤凰网安徽 阅读人次:
字体:打印

编者按:2022年1月6日,滁州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隆重开幕,大会上滁州提交了一份优等成绩单,从“总量第一方阵、人均靠后”到“总量第三、人均竟同比增长114%”,再到2020年GDP 增速安徽第一,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行列,过去五年,昔日低调的“亭城”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匹令人瞩目的“黑马”。而此次大会上“新兴产业集聚地”“开放合作排头兵”“绿色先行区”“5688”“2022年GDP总量同比实现9.5%的增长”的目标定位也宣誓着这个长三角中心城市更大的愿景。

滁州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现场 来源:滁州在线

来源:滁州在线

五年奋进,粲然可观。细数滁州这名优等生的成绩单,可以“解码”这座“亭城”的新阶段发展的“加速曲线”,经济总量3400亿,跃居全省第三,综合实力飙升40位次,挺进全国百强,规上工业企业增加433家,达2054家,国家改革试点56个,获评全国外贸百强市,数字发展百强市,高速通车里程全省独占鳌头,凡此种种,彰显着滁州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

时代翘“滁” 加速“入长”

凤凰网安徽了解到,2010年长三角区域规划首次提出便引来外界广泛关注,上海、江苏和浙江,两省一市三地,优良的自然禀赋,雄厚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区位优势,完善的经济体制、城镇体系,使得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成为撬动整个华东地区经济增长的支点,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纳入安徽8市,安徽经济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滁州自然也成为首批吃上螃蟹的城市,截止2021年,恰逢5年奋斗进程,滁州“入长”的步伐正逐渐加快。2020年3月,面临疫情防控的严峻挑战,滁州市委书记、市长三次带队分别前往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区、六合区,主动上门对接合作事项;2021年2月8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这是全国第一个,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都市圈发展规划,为滁宁一体化的进程“添砖加瓦”。而日前,国家发改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滁州、南京再续“不解之缘”,双方在产业、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继续增光添彩。凤凰网安徽查阅滁州市投资促进局数据显示,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0年滁州全年承接沪苏浙转移或合作项目240个,占全市新签约项目的50.4%,而在去年9月第八届中国农民歌会重点招商项目签约仪式上,10家高新技术企业集中签约项目10个,计划总投资195亿元,其中就有7家来自长三角。

国际英才大会上举行的人才服务机构签约仪式 来源:滁州在线

统筹推进“7+7+2”重点板块,7家省级以上园区要对标沪苏浙一流园区,全面提升承载力;7大新区新城要坚持产城融合,努力实现项目建设和人气“双提升”;深化各县市区和园区与长三角对口合作,支持发展“园中园”“飞地经济”;全年招引沪苏浙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占全市总数的50%以上……这是滁州市在2021年初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聚焦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着力争当开放合作排头兵。”被写进滁州市2022年发展规划,滁州这一举动,让外界看到了这座亭城的雄心壮志。

交通一体化是滁州加速融入长三角的重点领域之一。宁淮、合新铁路,沿江高铁,滁宁城际汊河至省界段,滁天、来六、明巢、宁洛‘四改八’等高速公路,一个以滁州为中心的高速公路网正呼之欲出,滁州的城市区位优势正进一步得到放大,交通大动脉的畅通,让滁州产业链与长三角区域愈发联系紧密,滁州“入长”的步伐正逐步加快。

滁州大道跨清流河大桥通车 来源:滁州在线

集聚新动能 “链”出新高度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2022年滁州市政府报告中,描绘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其中“紧扣高质量发展,打造新产业聚集地”赫然在五大任务之首,而着力打造“光伏之都”也成为滁州孜孜追求的目标,滁州给自己立下一个又一个Flag,并非空穴来凤,凤凰安徽了解到,近年来,滁州市围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思路,建立了光伏、半导体、汽车、新能源电池、医疗器械、智能家电、新型化工、食品等八大产业链链长制,一套班子、一只基金、一个协会、一个研发平台,围绕产业链健全政策链、部署创新链、拓展人才链、优化服务链、畅通供应链,“多链协同”推进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渐形成集群效应。据统计,仅在2021年上半年,滁州全市便引进八大产业链项目190个,占比69.1%。

2021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暨(滁州)光伏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现场 来源:滁州在线

滁州地处苏皖交界地区,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三角洲西部,公开资料显示,滁州市地质构造复杂,其下辖凤阳县以石英砂资源优异闻名。石英砂覆盖面积达8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在100亿吨以上,二氧化硅含量达99%以上,矿石品位高,易采易选,储量和品位均居华东地区重要地位、全国前列。丰富的存量资源,为滁州带来了“光伏前景”,而在“双碳”“能耗双控”背景下,打造“光伏之都”则更多地为滁州经济发展加码助力。

来源:滁州在线

近年来,滁州市敏锐地捕捉到光伏产业发展趋势,抢抓机遇招引隆基、晶科、东方日升、亚玛顿、福斯特、阳光电源等一批知名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起石英砂开采加工、硅片、光伏玻璃、光伏电池、光伏组件、逆变器、光伏边框、封装胶膜、光伏背板、光伏电站等日趋完整的产业链,其中投产光伏组件产能22GW、光伏玻璃日产能达6050吨,占全省总产能的50%以上。

晶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员工正在生产线上忙碌 来源:滁州在线

在家电产业领域,滁州市招引了博世西门子、康佳、创维、扬子、惠科等知名企业,规上工业企业达108家,整机企业12家,重要零配件企业40余家,从产品分类看,从传统的电视机、冰箱、空调、洗衣机,到洗碗机、饮水机、咖啡机、吸尘器,种类丰富;从产业链条看,从产品研发、模具设备、零部件生产、主机装配、检测认证,到物流运输、线上线下销售,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模式。2020年,滁州市家电产业产值总量超500亿元,大家电产品产量达1400.1万台。据统计,截止目前滁州市规上家电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53%,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2家,主持或参与制订国家、团体标准40余件。引进龙头企业吸引配套集聚、完善配套链条吸引终端布局,围绕这一思路,滁州正聚力打造成为中东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集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测认证、智能化服务为一体的智能家电制造、创新发展基地,全产业链年产值超千亿元。

群聚发展,官不易方。2021年7月,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印发《安徽省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提出了三年营收翻一番、产业链产值突破1500亿元。而滁州市也紧扣“链条化、集群化、规模化、高端化”目标,推动新兴产业聚集已初具发展基础。

安徽省委、省府大力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大力优化能源结构列入全省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重点任务,作为光伏产业发展的新兴区域,滁州承担了更多的期待。

“双碳”背景下 滁州能否实现弯道超车?

“能源双控”政策下,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上游传统周期行业供给紧张,“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为积极响应能耗双控政策,各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举措,通过限制高耗能企业用电总量、提高电价、限制用电时段等方式促进能耗减排。

有业内分析认为,受能耗“双控”政策的影响,高耗能高污染公司与部分地区公共设施被拉闸限电,新能源车、光伏等行业将显著受益于能源结构转型,有基金经理认为“双碳”将成为下个十年最大的投资主题。凤凰网安徽了解到,在用电比较紧张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和企业也愿意去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清洁能源中长期比较有利的发展机会。

在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印发的《安徽省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主管部门鼓励有条件地区充分发挥毗邻原料产地、出口便利的区位优势,精准开展“双招双引”,聚力引进通威、晶澳、隆基、爱旭、天合光能、晶科、阿特斯、东方日升、协鑫等光伏行业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省内龙头企业队伍。

此外,据公开数据统计,2021年第三季度,我国光伏新增装机1144万千瓦,同比增长58.9%;累计2.78亿千瓦,同比增长24.6%,其中,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766万千瓦,同比增长81.1%;累计9399万千瓦,占33.8%

从月度来看,三季度月度装机量逐步下降,光伏行业产业链价格大幅上涨,自制造端向下传导的成本压力使得装机量降低。

如此而言,相比安徽其他地区,滁州的区位优势不言而喻,未来超越前面的芜湖,或可一试,但在高手如云的长三角地区,滁州在光伏新赛道上后发快跑能否弯道超车?

分析人士认为,对滁州来说,抢抓“双碳”机遇,加速光伏产业跨越式发展,是在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的积极融入、担当作为,也是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全椒段 来源:滁州在线

跨入2022新赛道,滁州已经锚定航向,踏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正如外界所期待那样,滁州正依托八大产业链,向着新兴产业集聚地,加速融入长三角,加快建设绿色先行区城市的目标,蹄疾步稳,乘风破浪前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