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 现象级“第三城”

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www.chuzhou.gov.cn2023-12-29 08:20来源:安徽日报 阅读人次:
字体:打印

飞驰的滁宁城铁。(资料图片)本报通讯员 吕 华 摄

一匹黑马

——在全国城市GDP排行榜上十年上升95位,凸显省域经济“第三城”现象

当下,谁是安徽“赛马会”上表现最抢眼的城市?

答案是滁州。

自2022年安徽开展省辖市季度工作“赛马”评议以来,滁州经济运行指标已连续七个季度夺魁。

十年来,谁是安徽经济增速最快的城市?

答案仍然是滁州。

2012年至2021年,滁州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跨过2000亿元、3000亿元两个台阶,由1212.5亿元增加到3362.1亿元,总量由全省第五跃升至全省第三,年均增长9.4%、居全省第一位。

滁州可能也是过去十年全国城市GDP排行榜上,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城市:

2012年,滁州排在第185位。2022年,滁州以3610亿元的生产总值跃居第90位。一个普通地级市,十年上升95位,现象级表现堪称超级黑马。

“滁州地处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最前沿,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这个最大机遇、最大红利、最大势能,有区位交通、空间资源等显著优势。这些年,我们紧抓机遇、埋头苦干,努力把势能转化为动能,把优势转化为胜势,实现赶超发展。”滁州市委书记许继伟说。

近年来,安徽经济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实现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但外界关注的目光更多的是投向省会合肥。诚然,合肥贡献了安徽经济的最多增量,创造了后发赶超的诸多经验,但作为一个有着16个省辖市、6100多万常住人口的省份,安徽整体的崛起需要培育更多增长极。芜湖是被寄予厚望的省域副中心,而滁州则以黑马之姿“悄悄”发育,提供了第三个支点。

长期以来,在关于中国区域经济的观察和分析中,有一个现象一再引起人们的注意:沿海较发达的省份,在经济上通常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实力在伯仲之间的“龙头”城市,比如广东的广州与深圳,山东的济南与青岛,浙江的杭州与宁波,福建的福州与泉州,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等。而内陆省份,往往是省会一城独大,最典型的莫过于成都之于四川、武汉之于湖北、西安之于陕西。

而滁州应该被视作我国区域经济正在涌现的“第三城”现象的典型代表。

四川经济总量“第三城”宜宾,2016年至2021年五年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居全省第一,体量占全省比重由4.9%提高到5.9%。湖北“第三城”宜昌,在经历了治理“化工围江”的阵痛后,近年来也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增速在省内领跑。

显然,强省会并不必然意味着省域内其他城市的黯然失色。普通城市依然有机会书写自己的精彩,甚至能够实现比中心城市更快的增长。安徽过去十余年实力、能级、位势的大幅提升中,合肥的龙头作用不言而喻。这种作用不只体现为合肥自身的发展,其城市建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经验也给滁州等省内其他城市以启示。同时,滁州等其他城市的亮眼表现,也让安徽的崛起不是中心城市的“独角戏”,而是多点开花,有宽广、稳固的支撑。

认识这一点,并善用这一点,意义不止于一省之内,还能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经济的纵深,更好地激发蕴藏于广阔腹地的韧性与潜能。

当然,中国经济腹地广阔的另一面,是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同的城市禀赋各异,发展路径和打法自然也有所不同。要真正理解那些成功的故事,就不能停留在表面化的类比上,而应深入到个案之中,去分析特定条件下的特定做法。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将探寻一般规律与获取具体经验结合起来,从而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借鉴。

就滁州而言,支撑其超乎寻常的高速增长,至少有三个主要因素:主动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特别是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大势,在增长潜力巨大但区域竞争也极为激烈的新兴产业发展上运用明智的战术,以及全市上下特别是干部队伍锐意进取、实干拼搏这个根本之道。

势、术、道,共同构成了“滁州现象”的内在逻辑,也是理解这个普通城市成功故事的最佳入口。

最大势能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极大提升安徽的资源要素配置能力,而滁州有近水楼台之利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成功,短期或许可以靠偶然因素,但以10年为单位的中长期成功,绝非可以侥幸取得,必须与宏观大势同行,才可能借时代浪潮的力量乘势而起、逐浪而高。

滁州发展最可凭借的大势是什么?

发展经济,说到底就是两点:一是获取更多的资源要素,二是以更高效的方式配置所获得的资源要素,从而获得更高的产出。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安徽面临的最大机遇、最大红利、最大势能。因为融入长三角,与沪苏浙这样的中国经济“龙头”“优等生”做“合伙人”,将极大提升安徽获取和配置资源要素的能力。滁州在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势能上,有近水楼台之利。

最直接、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滁州与南京的关系。南京在互联网上有“徽京”之称,因其与安徽联系非常紧密。作为全国第一个获批的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中安徽部分面积超过50%。滁州紧邻南京,与江苏接壤边界260多公里,主城区距南京江北新区不过40公里。自古至今,滁州与南京人缘相亲,渊源深厚。最有名的滁州人中,朱元璋成帝业于南京,吴敬梓在寄寓南京时写下名著《儒林外史》。改革开放以来,滁州与南京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借势发展也有现实的产业基础。

在把握大势、借势用势上,滁州在过去几十年里屡有得意之笔。改革开放以来的滁州发展历程,有“大包干”“大扬子”“大滁城”“大江北”四个高光印记。如果说“大包干”是逼出来的改革,那么“大扬子”“大滁城”和“大江北”三个阶段,都是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带有强烈的战略主动性。

“大扬子”阶段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滁州抓住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勃兴之初消费品工业大发展的机遇,以扬子电器为代表的一批工业企业奠定了滁州工业经济的基础,工业总产值在全省一度仅次于合肥,有“合老大”“滁老二”之称。

“大滁城”阶段是2010年前后,中国经济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的时期,城镇化如火如荼,滁州再次把握时代浪潮,大手笔开展城市建设。以主城区为中心,全椒、来安两个县城和南谯新区、汊河新城为副中心,滁州迅速拉开城市框架,形成组团式布局,并大幅提升了与南京、合肥的基础设施对接水平,为承接产业奠定了基础,拓展了空间。

“大江北”阶段始于2015年国务院批复设立江苏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滁州主动对接南京江北新区建设,规划建设“大江北”协同发展区,推动滁宁一体化,从南京的邻居变南京的“合伙人”。这是滁州推动经济突飞猛进的“关键一招”,也是其借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最重要抓手。

有数据显示,近10年来,沪苏浙地区在滁投资占滁州市利用市外资金的一半以上,其中江苏又占最大份额。今年1月至9月,滁州新签约项目中来自江苏的147个,占全市项目的35%,占省外项目的46.8%。

或许有人认为,依靠时势的成功,不过是“躺赢”,没什么值得说道或探讨的。事实并非如此。把握大势、借势用势,从来都是一种可贵的战略能力。

在认识层面,对什么是大势要有前瞻性判断和深刻理解。在执行层面,要有坚定、具体、可操作的策略、举措,将势能转换为发展的动能。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牢牢把握住全球化大势实现腾飞,也有一些有优势、有条件的国家或地区在上一轮全球化中错失了机遇,就是战略能力不同的体现。事实上,也有的地方有着与滁州相近的区位优势,但近年来在发展上却乏善可陈。

滁州能够善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之势和“大江北”的机遇,就在于其优秀的战略能力。

借势用势

——依靠政策驱动的同时,注重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驱动区域合作

滁州借势用势的战略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见事早,二是干事实,三是与人合作讲策略、讲技巧。

见事早,是滁州很早就意识到借力长三角特别是借力南京的重要性。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2018年正式宣布,国家层面的规划纲要是2019年印发。滁州早在2003年前后就提出“主动接受辐射、实施东向战略”的口号,并申请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2013年,滁州被吸纳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正式成员。2018年,滁州正式提出实施“大江北”战略。可以说,在融入长三角上,滁州是“抢跑”。

干事实,突出体现为合作平台的建设和交通互联基础设施的建设。

截至目前,滁州与南京、苏州等长三角城市共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4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4个,跨省合作平台数量和体量均居安徽第一。“2+2”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取得新突破。以“顶山—汊河”和“浦口—南谯”两个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为例,截至目前,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8个、总投资845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百亿级项目3个。

在提出实施“大江北”战略的当年,滁宁城际铁路动工,这是全国首条跨省城际铁路。在对接南京交通网上,滁州不遗余力,连接南京及江苏高速已建成5条、在建4条,开通至南京公交班线6条、实现公交“一卡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建里程均居全省第一。南京绕城高速大致呈长方形,滁州在自己境内对接延伸,硬是把长方形拓展成了正方形。

与人合作讲策略、讲技巧,则体现了滁州办成事的智慧。

借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借力“大江北”,滁州图的是啥?最直接的自然是希望引入强邻的优质项目。但从对方的立场看,滁州所图的产业项目,有些或许是因为承载空间、产业层次等因素需要转移的,有些则未必是。滁州与强邻做“合伙人”,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自然积极性高。对方又图啥呢?为什么愿意和比自己经济弱的省外邻居“合伙”呢?这是滁州推动省际合作必须答好的课题。

滁州的解题思路,是与南京、苏州等长三角先发地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对方也能从合作中受益。

滁州南谯区紧邻南京浦口区,依托省级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这一平台,南谯与浦口共建了一个产业园。负责园区开发运营的,是南谯经开区与浦口高新区共同出资成立的南浦合作开发有限公司。南谯方面在合作公司中占股80%,浦口方面占股20%。双方还约定,合作产业园未来产生的税收,南谯享有70%,浦口享有30%。

股份合作和税收共享,并适度让利,提高了浦口合作共建的积极性。作为南京半导体产业的配套,该园区从浦口引进了半导体企业华瑞微电子,建成滁州第一家晶圆制造工厂。目前,华瑞微项目一期已经投产,发展前景非常看好,企业计划于2024年启动二期建设。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面有顶层设计,南京市、浦口区年底也要写报告,今年推动了哪些和滁州的合作项目。但是我们既然是和人合作,就要让人家也得到实惠,而不是只能在报告上写一笔当政绩。”南谯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茂功说。

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另一个典型案例。这是苏州工业园走出江苏、实施市场化合作共建的第一个开发园区,实行“开发公司+管委会”双主体运营模式,苏滁两地通过股份合作,形成一荣俱荣的利益共同体。开发公司为苏州工业园开发主体中新集团。园区一级土地开发成本和二级土地市场交易收益,按照协商比例由中新集团与管委会分摊、分享,既保障开发所需的资本投入,也保障政府土地收益和中新集团投资收益。

中新集团在苏州工业园区积累了丰富的人才、资本和招商资源,但受制于发展空间不足,难以充分发挥效应。与滁州形成互利机制后,中新集团有足够的动力将其资源和园区运营经验导入中新苏滁高新区,让后者有了借梯登高的后发优势。

一大批苏州和长三角其他先发地区的企业因此来到中新苏滁高新区。星恒电源是深耕动力锂电池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位于苏州。2018年,该公司在中新苏滁高新区拿地千亩拓展生产基地,还从苏州带来7家链上配套企业。“越来越多的苏州企业转移过来,几乎占据‘半壁江山’。有时候走在园区里,时不时就会遇到几个苏州的老熟人。”星恒电源苏州与滁州基地负责人戚思龙说。

如今,中新苏滁高新区已成为滁州新兴产业新的增长极。截至11月底,园区已累计招引工业项目318个,协议引进资金920.2亿元,来自长三角区域项目数占比达77%。2019年到2022年,园区经营收入从104亿元增长到335亿元,年均增幅达47.7%,被评为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成为苏州工业园跨省合作最成功的典范。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势下,既依靠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也注重市场化方式和利益驱动,让滁州与南京、苏州等地的合作之路走得更顺当、更扎实,获益也更大。

竞合有术

——依托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定位,重点发力

借势用势、发展经济,最终要落实到产业、具体项目上。当下,围绕产业、围绕招商引资的区域竞争非常激烈。如何从竞争中胜出?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打法。在“术”的层面,滁州也颇有可称道之处。

在要素和政策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发展产业,必须有主有次,确定主导产业,将力量集中在重点领域。选择哪个产业作为主导、重点发力,是对决策者的一大考验。选对了,站上“风口”,扶摇直上;选错了,事倍功半,难见成效。

在做主导产业的选择题时,有两个问题是决策者需要想清楚的:一是这个产业的前景怎么样,二是自身有没有条件干好。以滁州将光伏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为例,抉择就建立在对上述两个问题深思熟虑的基础上。

能源和信息是人类科技发展史的两条主线。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石,能源领域的革命必然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并催生庞大的相关产业。光伏产业是能源革命的主要领域之一,前景之广阔、成长空间之巨大,自不待言。“我们是三线城市,要想发展起来,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光伏这样的赛道里下重注,形成集聚效应。”曾任滁州市投资促进局局长、发改委主任,现任滁州经开区管委会主任的吴孝水说。

滁州选择光伏,产业前景无需多虑,要着重考虑的是第二个问题:自身有没有条件干好?

答案就在光伏产业的特点和滁州的优势中。

大规模的扩张、周期性的行业洗牌、技术的迭代升级,是过去二十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三条主线。大规模的扩张,意味着行业企业要持续投资扩产,有大量新的投资机会。周期性的行业洗牌和技术的迭代升级,意味着原有的格局并不稳固,在旧格局的裂缝中,新力量会找到崛起的空间。

中国光伏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地方是江苏。江苏集聚了光伏产业链头部企业20多家,2022年规上企业营收占全国的44%,有“全球光伏看中国,中国光伏看江苏”之称。由于用地等发展空间受限,苏南地区的光伏制造业有外溢之势。滁州紧邻江苏,既有区位交通上的便利,又有相对低成本的土地等要素资源,对于长三角光伏制造业龙头企业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此外,滁州在光伏产业上还有一张重要“底牌”:凤阳县丰富的石英砂资源。石英砂是生产光伏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凤阳石英砂储量、品位和开采价值均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凤阳先后落地福莱特、亚玛顿、南玻等光伏玻璃头部企业,建成全球最大光伏玻璃生产线、最大太阳能光伏玻璃窑炉。玻璃运输成本高,光伏组件厂靠近光伏玻璃厂,可以获得成本优势。这对吸引组件厂落地又是一大优势。

有区位交通、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三张牌可打,滁州将光伏产业定为首位产业就有了底气。

从2018年迎来首家光伏制造龙头隆基以来,滁州光伏产业在短短数年间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跃升,2022年光伏玻璃产能占安徽全省50%、全国21%,光伏组件产能占全省60%、全国11%,光伏电池片产能占全省50%、全国6%。滁州更进而提出了打造“世界光伏之都”、安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第一城的目标。

商场如战场,“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算清楚自身的禀赋、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产业特点招商引资,类似的做法也贯穿在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汊河与南谯两个片区的发展中。

南京江北新区的目标定位是“两城一中心”,即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命健康和现代金融等产业。毗邻江北新区的汊河片区与南谯片区,按照与江北新区错位互补的思路,一方面积极承接从江北新区转移出来、自身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另一方面围绕江北新区的重点产业做配套。

位于江北新区的中车浦镇,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大量零部件企业就近为其作配套。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汊河形成了一个集聚上百家企业、具有相当规模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

“南京生物医药谷就在江北新区,集聚了大量优质企业。我们签了合作协议,建设‘江北新区—汊河’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区,已经有多家企业入驻。”滁州市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副主任程永政说,汊河片区要素成本较低,一些生物医药企业将研发环节放在江北新区,生产环节放在汊河片区。

依托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定位,重点发力。这就是滁州发展产业的底层逻辑。简单质朴,似乎无甚技巧可言,却最务实、有效。

至于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行业协会招商、会展招商等时下地方政府常用的招商打法,滁州同样得心应手。

比如,通过举办2021年、2022年两届光伏行业年度大会,签约重大项目24个、总投资超1600亿元,大大提升了滁州光伏产业的知名度、影响力。

又如,实行“一套班子、一只基金、一个协会、一个研发平台”,创新“一条产业链、一个产业链党委、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专班”模式,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主要负责人每人担任一个重点产业链链长。定期召开产业链工作推进会、企业家早餐会和产业链党委会议等,研究解决项目推进各环节问题,做强做大光伏、半导体、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电池、医药器械、智能家电、新型化工、健康食品“八大产业链”。

不过,这些打法都是建立在发挥比较优势这个简单质朴的底层逻辑之上。如今,滁州已形成智能家电、先进装备、硅基材料、绿色能源、新型化工和健康食品六大支柱产业。六大产业企业数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近七成,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近八成,成为滁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实干之道

——干部队伍有心气、肯钻研、愿拼搏,发展战略一以贯之,不因周期而摇摆,不因任期而变化

事在人为。无论是借势用势,还是探索、运用产业发展的战术、打法,都要靠人,特别是要干部队伍来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有效市场的实现有赖干部队伍审慎、克制的作为,而有为政府本身就是由干部队伍所组成。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只要有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支队伍就会自己去找发展经济的解题思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这样一支实干的队伍,是地方发展的根本之道。

毫无疑问,滁州近年来能够在经济上有现象级的表现,关键就在于有支想干事、能干事而且能干成事的干部队伍。滁州市凤阳县的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是滁州的优良传统。有心气,专业,以及强烈的实干精神,则是记者在采访中对于滁州干部的突出印象。

体育赛场上有句话:“永远不要低估一颗冠军的心。”因为曾经的巅峰体验,会给人以强烈的渴望,要重回巅峰。也因为曾经做到过,故而有着强烈的信心。在“大扬子”阶段,滁州工业总产值在安徽冲到仅次于合肥的位置,“滁老二”至今仍是当地干部群众念念不忘的记忆。后来,种种因素导致滁州经济总量一度跌落至全省前五名开外。“当时,很多滁州干部特别是土生土长的滁州人,都心有不甘,憋着一股子劲。”一位滁州本地干部回忆。

“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冲刺全省第三”,前些年,这样的目标连年写在滁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实现“第三城”的目标后,滁州仍然保持着强烈的进取精神。一个细节是,2023年二季度滁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在全省季度评议中位居第二,未能保持此前连续四个季度第一的位置,滁州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为此作了深刻的自我剖析,反思未能“连冠”的原因。

在滁州下属的天长市采访时,天长市委书记贺家平递给记者一张表,上面罗列了天长和相邻的江苏盱眙、金湖、高邮、仪征、六合等县(市、区)经济体量、增速等关键指标。这种对标先进的强烈进取意识在滁州很普遍。滁州每个县(市、区)都在长三角地区选定了一个对标的对象,既是学习,更是自我鞭策。在产业上,滁州则提出“争当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第一城、全省动力电池产业第二城、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三城”。

有心气、有目标,就会想干事,而能干事、干成事,则需要专业能力和实干精神。滁州非常注重提升干部专业化能力水平,一方面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上海、南京等地跟班学习、交流锻炼,另一方面常态化制度化实施各类培训项目。近年来,先后举办金融、城乡规划、信息技术产业等专题班60期,培训干部4900人次;结合“八大产业链”专题培训,先后举办金融、光伏、半导体等专题班8期,培训干部1790人次。

“只有懂产业,懂企业,才能跟企业家有共同语言,人家才愿意跟你聊。只有聊到一起去,人家才会放心把投资项目放在你这里。”许继伟说。在惠科光电、力神新能源等重大项目的招引过程中,专业能力都成为滁州打动招引对象、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

对于看准的优质项目,滁州干部有一种紧盯不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招引光伏组件龙头晶科能源时,滁州招商团队来回奔波洽谈十几轮。期间恰逢对方主管生日,招商团队精心准备蛋糕和鲜花,用真诚和敬业打动了对方。

招大引强,“关键少数”要发挥关键作用。滁州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在招商引资上下足了功夫,用于抓招商、引项目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每月外出招商不少于10天,园区主要负责人每月不少于15天。今年前10个月,滁州市级领导外出高位推进百余批次,拜访企业300余家;各县(市、区)和滁州经开区、中新苏滁高新区主要负责同志合计外出招商600余天。

实干精神更体现在对于已落地项目的高效服务上。评判一个地方为企服务的效能如何,一个重要角度是看已落地企业愿不愿意追加投资。作为第一个大规模投资滁州的光伏制造龙头,隆基在滁州已连续建设了四期项目,均是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四期项目今年2月23日签约,3月15日正式开工。从签约落户到施工建设再到全面投产,项目实现了150天首线投产、180天全面达产的新标杆,又一次刷新了‘滁州速度’‘隆基速度’。”滁州隆基负责人说。

最后,一座城市的崛起,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五年、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段中,产业的发展会有周期性起伏,党政领导干部也会因任期而出现人事变动。面对上述变化,有恒心、有毅力,久久为功,是成功城市的共同点。

眼下,滁州过去几年里大放异彩的光伏产业,正在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前几年的高歌猛进后,行业产能阶段性过剩,将进入洗牌出清的寒冬。对此,滁州以光伏为首位产业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新兴产业成长期的阶段性过剩在所难免。滁州有技术领先的头部企业,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对于光伏产业这一轮洗牌,当地早有预判,并不担心,将保持战略定力,一抓到底,继续做强做大光伏产业。

没有这种坚持,就不会有“滁州现象”。过去十余年,滁州在大的发展战略上一以贯之,融入长三角、推动滁宁一体化的力度只增不减,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思路始终清晰而坚定。

定了就干,干就干成,干就干好。不因经济周期而摇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因领导干部任期而变化,一任接着一任干。

穿越周期,穿越任期,一个城市走向成功的故事,还远没有讲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