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向新丨“谯”见好“枫”光
每逢周末假期,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的商圈,总是游客如织。热闹的氛围里,一份份随处可见的安全感触手可及:24小时亮灯值守的“平安守望点”、步履铿锵的巡逻民警、现代化的智能安防设备……从清晨到夜晚,从喧闹到静谧,南谯区以“平安底色”托举群众“幸福成色”。
守一座城,护一方人。今年以来,滁州市南谯区立足“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群防群治、多元共治等形式,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地、把隐患消除在萌芽,让“枫桥”成为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俯瞰南谯区姑塘新村。南谯区委宣传部供图
点亮“平安灯”
穿梭在南谯区的大街小巷,细心的市民发现,不少商场、超市门口安装了一个“平安守望点”灯箱。夜晚的时候,红蓝灯光闪耀,更加明亮。
这些灯箱是南谯区今年着力打造的“平安守望点”的显著标志,不仅如此,市民还会看到“平安守望员”,如果遇到突发情况,群众可以第一时间向他们寻求帮助。
就在不久前的夜里,南谯区吾悦广场“平安守望员”老李值守时,发现一名群众因醉酒摔伤倒地,他第一时间上前救助,将受伤群众带离危险路段,并拨打120送医救治。
南谯区吾悦广场“平安守望点”。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走进“平安守望点”,记者看到点内配备了钢叉、防割手套、防刺背心等紧急避险必要装备,能够为百姓提供紧急庇护,兼具避险、报警、求助、宣传、信息等功能于一体。
南谯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大队长尚广飞介绍,如今,南谯区在滁州市率先设立了200个“平安守望点”,探索建立联防联控新模式,推动群防群治资源再整合,进一步提升全区社会面治安防控水平。
200个“平安守望点”,如同200个微型服务站、警务室,用24小时平安在线,点亮城市“平安灯”,守护人间“烟火气”。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尚广飞表示,未来“平安守望点”依托公安专业力量,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实现警民共治,以“平安守望点”为支点的专群结合防控网络,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有效震慑违法犯罪行为,实现真正的平安共建共治。
架起“连心谯”
在南谯区,清流派出所民警践行“枫桥经验”,巧妙调解一桩长达20年“三米巷矛盾”的故事,令人啧啧称赞。
一次,紫南社区警民议事微信群里,网格员反馈信息称:“共用三米宽巷道的两家居民,因琐事已有20年矛盾……”社区民警杜玉赶到现场,得知两家由于都在巷道中间种菜,加上20年前一些“旧仇宿怨”,一直闹得不愉快。
在杜玉奔走劝解下,双方各自主动放下姿态,表达与对方和好的意愿。一段纠结20年的“死疙瘩”,终于成功解开。
长达20年的“三米巷矛盾”,朝夕之间就被成功化解,这是南谯区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化平安建设工作的缩影。
南谯区利用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调解矛盾。南谯区委政法委供图
“在基层治理过程当中,很多的矛盾都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就有可能把小问题变成大矛盾。”南谯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沁告诉记者。
为了给群众反映的问题“开方子”,让群众遇到的难题有着落,南谯区通过积极搭建与人民群众对话“桥梁”,建设“连心谯”调解品牌,利用10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如今在南谯区,施集镇王帮龙帮你调解工作室、大柳镇永梅调解工作室、矛调中心“和合·连心谯”家事调解工作室,像这样各具特色的调解工作室有20多个。一批批“做得好、信得过、叫得响”的特色品牌调解室,持续提升矛盾纠纷的调解率和解决率。
据统计,今年以来,南谯区基层各级调解组织受理调解案件总数2689件,调解成功2662件,调处率达99%;各行专调委会受理案件1163件,调解成功1139件,调处率达98%。
王沁称,今后南谯区将围绕如何妥善解决好民生痛点、提升基层治理和服务水平等,织牢“连”络网、打造“心”格局、培育“谯”文化,畅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