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 奋力谱写新篇章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安徽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安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指引我们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吃透其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坚定不移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滁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奋力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中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多贡献。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不我待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新质生产力理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要求,新质生产力“理论”提出后,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双向奔赴,形成了推动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场景”。
量变方能引起质变,高质量发展不是从天而降的,前期阶段较高速度发展形成量的积累是向高质量阶段质变的关键。我市已处于历史发展最好时期,要实现高标准建设长三角区域性现代化城市、高水平打造长三角新兴产业聚集地、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的目标,需要提速上量。从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长率来看,我市为4.7%,低于全国4.8%和全省5.4%的水平。因此,迎难而上,牵住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牛鼻子”,坚持“双招双引”“项目为王”,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跑出新时代滁州速度迫在眉睫。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人生能有几回搏”。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和最活跃的因素,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力量依然是人。只要坚持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一定能不断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一是激发企业家队伍的主动性、创造性。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激发企业家的开拓创新精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要营造尊重、爱护、服务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在保护企业家方面走在前列。要鼓励企业家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克服“小成即满”思想,树立“上大项目”气概,干大事业、当大老板、创大品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二是调动科技人才队伍的主动性、创造性。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科技人才是创新的主要发起者,是塑造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要持续推进“千企百校行”等招才引智活动,加大招聘力度,优化我市人才结构。要支持滁州学院加快“更大”,鼓励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学院升级为职业技术大学,扩大我市人才总量。要落实政策、创造空间、优化机制,持续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让人才在滁州留得住、用得好、干成事、成大事。
三是催生全体干部队伍的主动性、创造性。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树牢干部担当实干的导向,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出新招、干实事。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符合容错纠错条件的干部,从思想上关怀、在工作上支持,坚定地支持担当者、鼓励实干者、保护先行者。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我市产业门类较为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具备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优质赛道和优势位置的基础和条件,需要因地制宜,有序发展。
一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目前,传统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在我市经济体系中占比较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流程再造提高资源利用率、模式创新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融合,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传统产业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通过改造升级,实现转型发展。
二是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我市聚焦推进“新三样”产业发展,去年,全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实现产值1362亿元,全球光伏20强企业已有9家落户滁州。滁州打造“安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第一城、动力电池产业第二城、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三城”成效明显。
三是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未来产业就是产业未来,前瞻布局才能赢得全局。我市积极谋划布局,发展半导体、生物产业、氢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培育长电科技、亚芯微、通用生物等一批“链主”龙头企业,厚植了未来产业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