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滁”争先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为高质量发展耸立起新航标、锚定了新坐标、擘画出新目标

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www.chuzhou.gov.cn2020-09-14 08:39来源:滁州日报 阅读人次:
字体:打印

一江分南北,隔水观宁滁。对接南京、融入长三角,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滁州,历史渊源深厚,交流合作源远流长。

地处皖东,襟江带淮,承东启西,左右逢源。如何把区位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滁州人深知,惟有向东,向东,再向东!

2005年,滁州正式确立“东向发展”战略,全方位对接南京、融入南京,全力推动发展迈入新阶段。

一体化在加快,同城化在加速。千载难逢的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了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滁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主动服务国家大局,积极担当作为,皖东大地迸发出强劲发展活力。2019年,“黑马”滁州以2909.1亿元的经济总量跻身全省第三,实现了9.7%的全省最高速增长,多项经济指标也同时位列全省第一,交出了一份令全市上下满意的答卷。

2020年,疫情来势汹汹,形势严峻复杂,但滁州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抢抓政策窗口期,全力抓项目稳投资增动能,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等7项指标增速均居全省第一。

收官“十三五”、谋划“十四五”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高瞻远瞩、总揽全局,高屋建瓴、引领航向,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进一步明确了我们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方向路径,更为我们高质量发展耸立起新航标、锚定了新坐标、擘画出新目标。

殷殷嘱托重如千钧,殷殷期望言犹在耳。牢记嘱托,不负期望,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准确把握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更好把滁州放到国家发展全局、安徽发展大局中去考虑,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大胆突破,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项目为王,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

“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奋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着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推进创新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推进改革开放,以‘两重’行动为抓手,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上集中更多优势兵力,以改革破解难题,以开放闯出新路。”就如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8月23日上午召开的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张祥安这样强调。

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第一支撑。

只有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和推动发展的第一工程,坚定不移抓招商、坚持不懈上项目,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发展活力才会在皖东大地竞相迸发,创新创业培育新动能,关键在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我市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聚力开展“十大”项目攻坚行动,大力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提升计划,编制2020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导向计划,落实项目建设“四督四保”工作机制,持续加快千亿技改、千企升级。

加速企业提质增效,落脚点在于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征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重点行业企业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79项,在省经信厅平台向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发布。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推荐惠科光电等17家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荐天康集团申报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推进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培育精品名品,推荐惠科光电PT500GT01-3超高清液晶显示屏等10个产品申报安徽工业精品。同时编制《滁州市2020年“千企升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实施总投资35.45亿元的365个技术创新项目,培育“三首”产品。

把产业优势发挥出来,让长板更长,需要的是延长补短产业链条。我市制定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健康食品、硅基新材料、盐化工、智能仪器仪等11个产业链升级施工图,引导支柱产业补链延链固链。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发展机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支撑作用,推动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集聚滁州。

项目引得进、留得住,还得能成长。我市还深化企业帮扶,持续开展育大培强和民营经济提升行动,建立惠科光电、康佳电子、博西华、隆基乐叶等“十大”百亿目标企业培育机制,由市级领导直接包保帮扶,力促龙头企业再上台阶。

双圈互动,打造开放新高地

风自长江来,潮涌好扬帆。

作为安徽对接江苏的“桥头堡”,积极融入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深度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分工,滁州唯有发挥“双圈互动、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加速与南京的同城化,加快与南京江北新区毗邻地区率先实现整体融合、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正如2019年10月11日,南京市党政代表团赴滁州市考察时,两地所达成的共识,双方要不断拓展合作广度深度,重点在“一体化”和“示范区”上共同发力,为国家战略实施作出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贡献。

围绕实现这一目标,市委书记张祥安、市长许继伟在同南京方面对接座谈时表示,“江苏是发达地区,南京是‘老大哥’城市,滁州全方位对标学习,坚定不移推进东向发展、全面推进与南京同城化发展,当好南京发展的腹地、产业的配角、生态的屏障、合作的伙伴。”

出台《滁州市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方案》,提出了八大方面120项重点任务,成立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制定2020年工作要点,确定80项重点任务,150个重点项目,其中近30个项目被列入省长三角重点调度项目。

成立宁滁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具体推进小组,印发《2020年宁滁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计划》,明确17项重点任务,一项一项加以推进。

规划等高对接,编制《滁宁一体化发展国土空间战略规划》《滁州市毗邻南京江北新区协同发展规划》,完成全椒东部新城32.39平方公里总体规划、汊河新区总体规划、《天长市金牛湖新区概念规划》和乌衣新区总体规划,构建大江北地区“1+3+5+N”空间发展格局。

交通无缝对接,编制完成《滁州市沿南京江北新区扇形区域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研究》,启动沿扇形区域与南京互联互通项目15个,同时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建成通车滁宁公交换乘中心,天长市开通16路公交班线至南京地铁S8号线金牛湖站点,来宁公交换乘中心今年开工建设。发行全国交通一卡通—“亭城通”卡,实现了滁州与南京等200多个城市公交互乘互刷,与南京对接的内部循环进一步畅通。

产业合作不断深化,滁州高教科创城联合南京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共同建设的滁州大学科技园正式运营,西交大科技园滁州园获批省级科技孵化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滁州高端智能装备研究院注册运营,建设安徽轨道交通研究院,运营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质检中心。

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与南京、合肥、马鞍山签订《滁河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协议》,建立上下游协调联动机制,完成17.5公里的滁河风光带绿化景观工程,滁河被全国总工会和水利部评为“最美河流”。落实安徽、江苏两省《关于建立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合作协议》。

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促进医联体建设,市卫健委与南京中大医院签署了《共建中大医院南京都市圈医疗联合体合作框架协议》,上海九院与滁州市政府签订医联体战略合作协议。我市完成与上海市15家三级医院和金山区、松江区两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结测试工作,并正式上线运行,全市6个县(市、区)与南京市医疗机构合作,共加入医院集团2个,建立医联体5个。深化教育一体化发展,南京琅琊路小学、南京市夫子庙小学、苏州外语学校在滁设立分校,常春藤国际学校全面开工建设,共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滁州阳之光高级中学,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与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签订校校合作协议;加强智慧学校建设,通过互联网与苏州市30所学校开展结对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开工建设。打造政务服务优环境。积极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跨市通办,打造线上专栏和线下专窗办事双通道。自5月22日起,包括滁州市在内的“一市三省”(沪苏浙皖)14个城市5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跨区域通办”。

推进长三角合作一体化,除了要主动融入,还要积极招引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我市在长三角区域发展合作上的一个重大成果和重要载体的中新苏滁高新区,今年苏州、滁州两市共同拟定扩区协议,拟扩区面积约41平方公里,以产业用地为主,并于今年6月6日在浙江湖州市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进行了签约,同时中新苏滁高新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在会上推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